李二曲忆过自新思想新探.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二曲忆过自新思想新探 李二库(1627-1705)是明清时期一位为道德教育而辩护的著名思想家。他在家境极其贫寒的条件下,“不经师匠,自奋自成”,“荟萃群儒之说”,而又自有许多创新之处。他一生以“正心”、“救世”为己任,探索“修己治人,化民成俗”之方,在“有益于世教,有济于人心”方面作了一系列理论思考,且体诸身、见诸行,努力躬行实践,成为“操志高洁”的关中大儒。他提出的“悔过自新”说,尤其具有“建瓴挈纲、发朦启聩”之效,成为学者入德之门,也是二曲安身立命思想的深刻体现。正如闽中人郑重于康熙三十三年给《二曲集》作序时说:“周至李先生以理倡关中,以躬行实践为先务,自人伦日常、语默动静,无一不轨于圣贤中正之说,而犹以‘悔过自新’一语,为学者入德之门,建瓴契纲,发朦起聩。”(附录4《序跋·序》,第705页①1)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温二曲的这一学说。 一、 克欲克,无欲其可克,复尽真理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空穴来风的,都会与先前的思想发展史有关。二曲的“悔过自新”说也不例外,他说:“古今名儒倡道救世者非一,或以‘主敬穷理’标宗,或以‘先立乎大’标宗,或以‘心之精神为圣’标宗,或以‘自然’标宗,或以‘复性’标宗,或以‘致良知’标宗,或以‘随处体认’标宗……虽各家宗旨不同,要之总不出‘悔过自新’四字,总是开人以悔过自新的门路,但不曾揭示出此四字。”(卷1《悔过自新说》,第3页)这样,“悔过自新”就从本质上一语道破了前贤心性修养的宗旨。照“悔过自新”说办,“当下便有依据,所谓心不妄用,功不杂施,丹府一粒,点铁成金也”(同上)。当然,二曲的“悔过自新”说,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代儒家学者所提倡的“反省内求”自我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它继承并发展了孟子“求其放心”的思想。在孟子看来,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质,但这些善的本性,在普通人那里,早已丧失,乃至到了“违禽兽不远”的境地,这就需要进行道德修养,其方法就是“求其放心”。“放心”指的是善良品性的丧失,“求其放心”就是把丧失掉的善良本性找回来,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11·11①2)二曲的“悔过自新”说,同孟子的这一思想保持着渊源关系。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也者,禀天地之气以成身,既得天地之理以为性,此性之量,本与天地同其大;此性之灵,本与日月合其明,本至善无恶,至粹无瑕。”(《二曲集》卷1《悔过自新说》,第2~3页)显然,这是对孟子“性善论”的深刻诠释。二曲同孟子一样,也认为人的善良本性,在普通人那里多难以保存。这是因为:“人多为气质所蔽,情欲所障,习俗所囿,时势所移,知物诱化,旋失厥初,渐剥渐蚀,迁流弗觉,以致卑鄙乖谬,甘心堕落于小人之归,甚至虽具人形,而其所为有不远于禽兽者。”(同上,第3页)这就需要通过修身,进行“刮磨洗剔”(同上),让“垢尽污去”(同上),恢复“莹体灵光”(同上),使其“自而如初矣”(同上)。其方法即是“悔过自新”,亦即“复其无过之体,归于日新之路耳”(同上,第4页)。 其次,它继承并发展了朱熹“革欲复理”的思想。人所共知,朱熹曾明确主张“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他认为,人性包括“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天命之性”指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善良品性,“气质之性”则是具有“饮食男女”等物质欲求,前者属于“天理”,后者属于“人欲”,这两者不能和平共处。他说:“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朱子语类》卷13《学七·力行》,第224页②3)要使“天理”得以保存,就必须在事事中清除人欲,“凡一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须事事与剖判极处,即克治扩充功夫随事著见”(同上,第225页),因此,要想复尽天理,就必须革尽人欲。二曲在《学髓》一文中说:“学者,在慎几微之发,严理欲之辩,存理克欲,克而又克,以致于无欲之可克;存而又存,以致于无理之可存。欲理两忘,纤念不起,犹镜之照,不迎不随,夫是之谓绝学,夫是之谓大德敦化。”(《二曲集》卷2《学髓》,第19页)不难看出,以上所谓克欲克到“无欲之可克”、存理存到“无理之可存”的地步,同朱氏“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的思想是一致的。 再次,它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致良知”的学说。“良知”本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13·15)阳明以孟子学说为立足点,主张在“致良知”上下功夫。他把“良知”与“天理”等同起来,提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王阳明全集》卷2《语录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第45页①4),又说“良知即是天植灵根”(同上,卷3《语录三·传习录下》,第101页)、“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