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教学设计 从远古时代到西周时期,从黄河两岸到长江之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历经二百万年的演进,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独特格局,并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商周文明薪尽火传,二里头的宫殿座基上留下大夏的印痕、殷墟的甲骨文里记录了王权与神权的对话,宝鸡的何尊上刻录下最早的“中国”,贯穿三代的青铜铸造成就了东方文化的灵魂。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中国历史终于进入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列国变法、百家争鸣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主旋律。秦王横扫六合、高祖布衣卿相、汉武开疆拓土、光武中兴汉室,伴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砖汉瓦堆垒起华夏文明崭新的高度。 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重点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以及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做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在讲述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时,要求使用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文献记载等不同材料,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考古材料不仅包括甲骨文、青铜铭文的载体----甲骨和青铜器,更主要的还有史前文化遗址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们都是所在时代的物质遗存,甲骨文、青铜铭文更以文字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于了解所在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相比之下,反映上古历史的传世文献,大都出于后人追述和概况,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但考古材料通常是零碎和散乱的,只有结合传世文献,才能对其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解读。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点说明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二是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这两个要点均应置于春秋中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的大背景下去认识。本课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改革变法、经济发展、思想繁荣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内容在初中阶段都有涉及。高中学习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掌握更多的史实,而是要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清上述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而言,从春秋到战国,政治变动十分剧烈,经济又有大幅度发展,促使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逐渐解体,迫使统治者对传统治国方式进行调整。兼并战争的日益激化,更加推动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富国强兵。这就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学习老子、孔子。重在掌握其中与时代变革有关的内容,了解他们的思想是如何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的放矢”的。对于“百家争鸣”的局面,应当在初中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所代表的各学派的思想要旨,了解战国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这一重要背景,以及“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说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第一个学习要点是本课的重点,这个要点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大一统国家”的这个概念。与前面专题中的“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不仅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

文档评论(0)

有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有点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09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