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中生代构造事件与构造演化
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质概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古代亚洲构造区的南缘。它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大型中生代和新生代油气盆地,总面积约为12.14公里。盆地在形成过程中周边环绕发育有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南祁连断裂带和昆仑断裂带。它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和耦合关系。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强烈活动密切相关,中生代、新生代特提斯构造域几经开启与闭合,并不断向古亚洲大陆俯冲和挤压,导致柴达木地块以南一系列微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的多次拼贴,最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从昆仑山到喜马拉雅山等一系列褶皱山系以及青藏高原最终的大幅度隆升。由于柴达木盆地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构造区域,中生代以来总体处于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动力学环境之中。盆地西北部中生代—古近纪沉降坳陷表现为压陷型断坳盆地。中新世以来,受特提斯构造域关闭、碰撞远距离效应影响,周边断裂带迅速抬升,柴达木盆地相对整体沉降坳陷,原型盆地表征为压陷型沉降坳陷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位于阿尔金山南斜坡以南的区域(图1),东北紧邻南祁连断裂带。主要由昆北断阶带、茫崖坳陷、大风山凸起、一里坪坳陷和赛昆断陷带构成。中生界主要是侏罗系和白垩系,分布范围非常有限,主要沿阿尔金山前零星出露,向盆地中心逐渐尖灭。新生代地层发育,分布范围广泛,其中在茫崖坳陷和一里坪坳陷都发育有巨厚的新生代地层,最厚的地方在一里坪坳陷内部,可达一万多米。通过地震资料和野外观察研究发现,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发育有深层和浅层2套不同样式的构造类型。浅层地表褶皱构造形成时间较晚,大多从新近纪早期开始发育,直到第四纪才最终定型;深部构造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应力远程传递效应和阿尔金深部韧性走滑作用的影响,主要是在中生代到古近纪发育形成的。
2 样品及分析方法
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选取了11块钻井岩心的样品(图1)。通过裂变径迹测年法得到了11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10个锆石裂变径迹年龄。钻井样品的深度在2 394.78~3 991.90 m之间,是渐
新统顶部地层到中新统底部地层的泥岩或者含泥砂岩,泥质含量较高。
样品粉碎后,用标准重液和磁选技术分离出磷灰石和锆石单矿物。分别制成环氧树脂样片和聚全氟乙丙烯塑料样片,并抛光为光薄片。磷灰石在恒温25℃的6.6% HNO3溶液中蚀刻30 s。锆石在220℃的8g NaOH+11.5g KOH溶液中蚀刻33 h。采用外探测器法定年,将低铀白云母紧贴在光薄片上,与SRM962标准铀玻璃一起构成定年组件。样品置于反应堆内辐照,辐照后将云母外探测器置于25℃的HF酸中蚀刻35 min,揭示诱发裂变径迹。年龄计算采用Zeta常数法。本文获得锆石和磷灰石的Zeta常数分别为349.3±10.4和332.1±10.5。样品的分析处理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完成。样品的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测试结果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图2)在3.1~62.2 Ma之间,与地层年龄一致;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在49.2~127.7 Ma之间,远远大于地层的年龄。
这里需要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部分退火带”(PAZ)。PAZ是相应地壳某一深度范围的温度带,在PAZ内裂变径迹将会发生部分退火现象,即裂变径迹长度逐渐缩短,以致消失;同时也会有新的裂变径迹产生。处于PAZ之下(温度超过部分退火带的温度)的裂变径迹将会发生完全退火而消失,只有在PAZ之上的裂变径迹才能够完整保留下来。前人研究认为,磷灰石裂变径迹的PAZ温度为60~110℃,锆石裂变径迹的PAZ温度为210~310℃。从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看,相同的样品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远远大于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文中所采用的样品深度在2 394.78~3 991.90 m之间,假设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地表温度为5℃,地温梯度为2.8℃/100m,则样品在井下的埋藏温度应该在72~117℃之间,这一温度区间与磷灰石的部分退火带温度十分接近,足以造成磷灰石的退火或者部分退火,但是没有达到锆石的部分退火温度,对锆石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从测试的年龄数据看,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确实受到了现代地温场的影响,测试年龄明显小于地层的年龄,而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大于地层的年龄,则说明更多的是保存了源区的年龄信息。依据磷灰石和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分布情况,可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自中生代末期以来至少经历了2次规模较大的构造热事件,时间分别在100~60 Ma之间和35 Ma以来。
3 拉竹龙周边断裂带
作为中亚大陆内一条现今以左行走滑为主的巨型构造带,阿尔金断裂带处于印度板块新生代向北强烈挤压,北部受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东部受华北板块阻挡围限的大地构造背景中。主要由5条近平行的北东东向断裂组成,由南向北依次为: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