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师说》应该教什么
——谈本文核心知识的确定
作者:杨金华
摘要:习见的《师说》的授课是把《师说》当做一般的议论文教,没有细究“说”的文体特点。本文在分析梳理文章逻辑思路的基础上,从“说”的文体特点入手,抓住“说”的杂文特性,从而确定该文应该引导学生把握韩愈针砭时弊的批判力,这也是本文的核心知识。
韩愈的《师说》,历来被人们奉为经典,里头一些诸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可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吟诵他一些振聋发聩的句子,剩下能做的好像就是积累一些文言知识了,而并不能感受其文章的魅力。事实上,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魅力,就教学参考上说的那些,我个人觉得并不太有参考价值。
按照我们一般教科书上的分析,文章首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讲教师的职能,择师的原因,择师的标准与原则,之后说现在人不从师等等。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段,在第一段中,其实他是紧紧围绕着师道写的。在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和给出师的定义后,他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有惑,惑什么呢?是惑道。这里的道,当然是指儒家之道,韩愈是儒家之道的捍卫者,这可以从他的《原道》看出。既然这样,那就要学习,要拜师,拜师干嘛?学道。拜谁为师,有道之人为师。这一段的最后,韩愈更明确指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就是告诉我们,师道才是关键。正因为如此,韩愈在第二段紧接着说师道不复的社会现象,这也是他最痛心的,在这段里,作者通过三组对比陈述出三种人——今之众人、作为家长的人、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差圣人很多,却不知道拜师学道,韩愈很是生气,说了句不太客气的话,就是这些人为什么这么笨大概就是因为这个。作为家长的这些人呢,自己小孩句读不知还请家教,认为不学的话以后没出息,而对自己,不懂道还不去师道,韩愈很生气了,直接骂他们糊涂啊!那些士大夫之族,更是以师道为耻,不仅以师道为耻,还说得振振有词,韩愈痛心疾首了,发出这世道真是奇怪啊的感慨。这三类人其实是三位一体,就是那些贵族大夫,他们的错误实质就是师不师道的问题。韩愈在表达了痛心之后,接着引用论证古代师道风尚,最后顺带表扬一下一个好学的能行古道的年轻人。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作者实实在在是在谈论师道的,而不是专门谈师的,师是什么只是有所涉及,由此而言,韩愈这篇文章,是不是有所偏题呢?因为如果按题目字面来写,应该是师是什么?师怎么样?今天怎么为师等内容,然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知,内容并不是这样的,写的是师道是什么?现在没有师道,我们该发扬师道。这样的内容,要拟个合适的题目,大概该拟《师道论》吧?
其实,这并不是韩愈的错,错在我们没有细究“说”这种文体。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说第十八”一章里认为“说”主要指战国时期的游说之辞。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说”渐渐演变为一种是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的文体,如《 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这和现代“杂文”概念很相似,在古代,没有杂文概念但有杂文之实,那种嬉笑怒骂的文风和精神,在“说”这种文体上有很充分的体现。由此观之,《师说》并不专门论老师,而是谈当时关于老师的社会问题的文章。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认为韩愈写了偏题作文了。
把握“说”的杂文特点,理解本文就可以迎刃而解。杂文因社会问题引发思考,韩愈写此文是为当时“师道不复”所触动,由此写下这篇抨击时事的论文。这也正合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他主张作文应该“言之有物”,“文以载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认为一切文辞、一切道,都是不同时代现实环境的产物,所谓古文,就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社会的工具。这样看来,这篇文章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东西触动了他?这些触动他又是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和批判?从而感受他针砭时弊的批判力,从而让学生也领会并把握这种批判力。这也是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也可以说是核心知识。
有了这样的确定,课就好上了。先问学生韩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也就是什么触动了韩愈?很自然分析第二段,得出“师道不复”的社会现象触动了韩愈。那么韩愈提倡怎样的师道呢?答案在第一段,接着就来分析第一段。然后水到渠成古代有什么样的师道?最后是表扬现在还有行古道的小伙子。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来,其实这篇文章的段落顺序都是可以变的,也就是第一段和第二段可以调换一下位置,这样他批判所指也更加鲜明多了,嬉笑怒骂真是形于言表,读之让人动容折服。当然,鄙夫只见,但愿不会触犯九泉之下的韩大人。
如果我们依教参所言认为这只是一般的议论文,就会死板地看他的三段论,大谈特谈他的分析论证。事实上,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言,“在实际应用的写作中, 并没有哪一种文体叫做议论文,只有杂文、新闻评论、文学评论 、影视评论 、学术论文等。”①这就像《拿来主义》的教学,很多教师也是把它当作一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