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yzz (1).docx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yzz (1).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和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 ——《小王子》 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挽郑国大厦于将倾,让人叹服;但太史公一席盛言为李陵,却获罪受辱,也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让我们重新触碰那段历史,去探讨太史公的劝说为什么会惹得汉武帝龙颜大怒。 活动1 太史公为李陵盛言,假如你是汉武帝,请说说你龙颜大怒的原因。 二两组同学读太史公劝说词,三、四两组同学假设自己是汉武帝,你一定要想象自己是朕,是寡人,然后去体会思考汉武帝施以极刑的原因。 (生:我正在气头上,司马迁还一个劲地讲李陵的各种好 师:除了夸李陵好外,这段话里还有一句不是,是什么意思? 生:暗讽李广利将军。 师:太史公的话客观吗? 生:应该是客观的 师:太史公是伟大的史学家,他秉持了正直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但他不是政治家,他不懂得权谋,也没有运用恰当的劝说技巧。归结起来,太史公为李陵辩护劝说,没有站在更高视角做全局形势分析(全局视野),没有站在武帝(对方)立场说话 (板书) 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能否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中得到启发。 1.齐读全文,读准字音、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的语气。 2.烛之武游说的话在哪里? 3.烛之武游说秦王的话只有125个字。但一场游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秦晋两大强国兵临城下、国家危急之际,烛之武能临危受命,我们可以推定他分析过敌我形势,并且认为有成功的把握,至少是可能。 活动2 烛之武在临危受命之际应该进行过一次沙盘推演,现在请你来替他分析。 我们先一起来分析内部形势,及策略运用。内部劣势显而易见,国小力弱,优势几乎没有。能装好汉示强吗?不能,只能示弱。(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要求:依据课文、插图《春秋列国形势简图(前630年)》完成表格《郑国形势分析及策略运用》中的外部形势分析及策略运用。 前后排四人一组,确定一人汇报。 讨论时间三分钟。 郑国形势分析及策略运用 形势分析 策略运用 内部劣势 内部优势 示弱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国小力弱 几乎没有 外部威胁 外部机会 秦晋两大强国合围 秦郑没有直接矛盾 秦晋与郑有距离差、 且秦与郑相隔遥远不接壤 晋国曾经对秦穆公不义 郑处中原地区中心而秦国抵触西北边陲 利害分析: 投其所好、强化危害 晓之以理、证之以实 对比 1. 晋、秦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秦,(敢)以烦秦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秦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秦亦无所害。且秦尝为晋君赐矣,许秦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策略运用:亲之以礼 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不知也。 策略运用:判断自主 师:烛之武的游说效果怎么样? 生:秦国“乃还”,晋国“亦去之”,秦晋的嫌隙加深了,可谓一石三鸟。 这一石三鸟是显性的成果,实际上,背后是因为烛之武改变了秦王的思维模式,烛之武经过利害分析,巧妙地将秦王原先秦晋伐郑可以秦晋双赢的思维模式变成了秦晋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而把郑国置身在秦晋博弈大局之外。 (普及)零和博弈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各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所以,劝说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表达,它先是一场思维活动,需要全局视野的分析,然后才在对方立场意识下的语言表达。 活动3 我替太史公改辩护词。 尽量使用文言,或者半文言的形式。 李陵处境分析及劝说策略 处境分析 策略 内部劣势 内部优势 欲扬先抑 违背圣意藐视贰师将军 投降匈奴有损人格国体 有国士之风 英勇善战、兵士拥戴 名将之后 可能再图报汉 外部威胁 外部机会 李广利及见风使舵者落井下石 匈奴未灭 霸业未就 仁义形象 武帝立场下的利害分析 判断自主 尊之以礼 辩词: 迁慎言:“凌逆圣意,藐贰师,狂妄自大,擅入敌营,丢我兵卒,损我国体,族之必无怨也。然臣耳闻,其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有国士之风,惩之,恐天下志士却步,舍之,则显圣之仁义,彰上之虚怀,国士必趋之若水之就下矣。且戎狄未灭,狼烟四起,圣上大业急待分忧。况凌之不死,抑欲得以报汉也。夫如是,李将军之万幸,圣朝之大幸。愿明主圣鉴!” 结束语:劝说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希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