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克生中国文化与翻译理论的权威
《西游记》、《三言两语》等中国古典文学杰作,以及郭沫若、王蒙等现代中国作家的作品集。他还是中国文学的研究专家,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始于17世纪。18世纪。他是俄罗斯现代中国文学的专家。他就是莫斯科大学中国文化与翻译理论教授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沃斯克列先斯基, 中文名为华克生。
一 华克生的英语观和文学成就
1926年华克生出生在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虽是一名化学工程师, 却对文学和艺术情有独钟, 收集了大量的文学书籍, 以及很多艺术和绘画方面的书籍。父亲经常给他读一些浪漫主义作品、历史题材小说和传奇故事, 使他幼小的心灵得到了文学的滋养。也正是在父亲的书房中他近距离地接触到了中国文化。那些中国的小饰品, 写着方块字的折扇, 精美的香炉, 或是烧制的, 或是铜铸的小佛像和喇嘛像, 以及中国题材的画作让他对东方这个神秘的国度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华克生就读莫斯科航空机械制造学校。那时的他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跑去列宁图书馆看书学习 (战争期间一直开放) 。当华克生读完几乎全部的俄罗斯和西方古典作品之后, 他终于明白了, 他所感兴趣的是哲学、语言和文学, 并且对描写东方的书籍情有独钟。194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航空学校毕业, 随即考入军事外语学院, 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汉语, 师从《俄汉大辞典》的编者伊利亚·奥沙宁教授和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文学研究家列夫·艾德林, 以及著名的汉学家科洛科洛夫等人。期间, 华克生多次聆听了被郭沫若呼作“阿翰林”的苏联汉学家阿里克院士的“中国语音学”以及“《聊斋志异》研究”讲座, 深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沐浴和熏陶, 为其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华克生被苏联教育部派往北京大学进修汉语, 先后师从王力、周祖谟、林庚和吴组缃等中国顶尖学者, 成为北大第一个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苏联留学生。北大教授们的广征博引、鞭辟入里使华克生更加感受到中国文学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引领他走上了治学之路。
二 对中国文学的研究
在导师吴组缃先生的指导下, 华克生着手翻译《儒林外史》。他按照先生的指导, 一遍又一遍的读原文, 像吃橄榄一样仔细咀嚼、慢慢品味、不断回味, 努力走进吴敬梓的艺术世界。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 《儒林外史》俄文全译本于1959年由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华克生的这部《儒林外史》俄译本质量高超, 能够将原著风貌传达给俄罗斯读者, 而他本人所作的长篇序言则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显示了不凡的研究功力。序言中不仅介绍了小说的内容, 同时还指出《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作品之一, 吴敬梓的创作具有内容描写细腻深刻, 语言使用生动有力, 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的特点。
《儒林外史》俄译本的出版引发了苏联学界对这部讽刺小说的研究热潮, 一大批汉学家, 如费什曼、波兹聂耶娃等投入到对《儒林外史》的研究中, 其中仍以华克生的研究最为突出。1959年华克生发表了第一篇研究《儒林外史》的论文《18世纪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1962年则以《18世纪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为题通过了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出版了专著, 之后又相继发表和出版了《18世纪中国讽刺小说家吴敬梓及其小说》、《18世纪中国讽刺小说的人道主义倾向》、《中国古代作家在情节和语言提炼上的成就》等。华克生的上述论著不乏深刻见解, 例如他认为, 《儒林外史》是一部揭露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 其矛头直指整个官僚阶层, 也因而反面人物形象异常丰满。他还将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划分为三类:博古通今之士、新生代学人和民间英雄。华克生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国内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儒林外史》为开端, 华克生走上了他译介和研究中国文学的漫漫长路。他先后翻译了《三言两拍》中的许多明代话本小说, 出版了四部话本小说集《懒龙手段》 (1966年) 、《两度离世女》 (1978年) 、《道人神咒》和《还银》 (1982年) , 以及李渔的《十二楼》 (1985年) 、《肉蒲团》 (2000年) 。在对古代小说进行翻译与研究的同时, 华克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给予了关注, 上个世纪80、90年代他所翻译的主要作品包括巴金的《解剖自己》、《我的噩梦》、《牛棚》, 老舍的《正红旗下》, 贾平凹的《祭父》、《树佛》、《坐佛》、《老子讲经石》和《丑石》,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等。本世纪初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又将王安忆的作品《上海女性》和《世俗的张爱玲》介绍给俄罗斯读者。
华克生的中国文学研究以其译文为基础, 讨论17至18世纪文学思潮问题。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 其中包括《17世纪中国文学特征及其发展趋势》、《17世纪中国散文中的乌托邦主题》、《17、18世纪中国文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