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的深化与发展.docxVIP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的深化与发展.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在50多年的油气勘探过程中,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经历了三次战略转移(塔西南-塔北和塔中-塔车和完整盆地),主要探测层也发生了四次变化(侏罗系寒武系、下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下奥陶系和白亚系下奥陶系)[1.4]。“九·五”以来,先后在盆地内发现了塔河、哈德逊、克拉2、迪那2等大型油气田。大型油气田发现的频率和节奏明显加快。油气勘探的新成果、新认识展示了未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更加明确、油气勘探领域更加宽广。 1 研究 1.1 油气成藏条件对成藏过程的控制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油气藏的勘探实践表明,油气分布受古隆起、古斜坡等正向构造单元的控制,储集层系、保存条件对油气成藏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5~8]。 1.1.1 继承性发育特征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主要发育塔北、塔中和巴楚3个古隆起。目前已发现的奥陶系油气藏全部位于这3个隆起及其斜坡部位。这些以古生界为主体的古隆起和斜坡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具继承性发育的特征,一方面是盆地内的正向构造单元,为流体势的低势区,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部位,能够聚集油气形成油气藏。另一方面,由于塔北、塔中和巴楚古隆起分别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的构造抬升,使中上奥陶统—泥盆系部分或全部遭受剥蚀,下奥陶统暴露地表,广泛发育岩溶作用,形成岩溶型储层,改善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性能。由于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岩溶的发育往往具有继承性,如阿克库勒凸起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晚期和海西晚期等多次岩溶作用,形成3期甚至更多期的岩溶叠加,使岩溶作用的深度和发育范围更大。 1.1.2 中—断裂和不整合面 油气源对比表明,不同构造单元的奥陶系油气藏具有不同的油气来源。其中,塔北隆起塔河油田、轮南油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满加尔坳陷的寒武系—下奥陶统;塔中隆起的塔中1号、塔中4号奥陶系油气藏的油气主要来源于塔中隆起围斜区的中—上奥陶统;巴楚隆起的和田河气田奥陶系油气主要来源于塔西南坳陷的寒武系下奥陶统;哈得逊油田和东河砂岩原油均来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上述油气田中,塔中油田的油气属近源,其余均需长距离的穿层运移。断层和不整合面既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同时,也是岩溶储层形成的先决条件。 1.1.3 白云岩-浅埋碳储层储层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主要有溶蚀孔隙、溶蚀孔洞、洞穴、构造和风化裂隙5类储渗空间。根据储渗空间、结合灰岩与白云岩溶蚀机理的差异,塔里木台盆区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岩溶洞穴型、礁滩相溶蚀孔隙型、裂隙型和白云岩溶蚀孔隙(洞)、裂隙型4种类型[9~11]。不同类型储层的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不同。岩溶洞穴型储层的形成是多期岩溶作用的结果,海西早期是岩溶发育的主要时期,其次是加里东中期。礁滩相溶蚀孔隙型储层储渗空间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深埋溶蚀及热水作用所控制。白云岩储层主要有白云岩溶蚀孔、洞型储层和岩溶缝、孔、洞型储层。白云岩溶蚀孔洞型储层主要受四级层序界面控制的大气水溶蚀及三级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大气水-海水混合白云石化等因素的控制;白云岩缝、孔、洞型储层的形成主要受奥陶纪末的加里东中期和泥盆纪末的海西早期的岩溶改造,同时又受控于岩石地层中的原始通道条件。裂隙型储层又包括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两种,前者主要为垂直或高角度部分充填的构造裂隙,构造应力和岩性对该类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后者主要为不规则密集发育的网状风化裂隙系统或不规则分枝状系统,分布于海西早期和加里东中期不整合面之下或附近,与岩溶作用的渗流带相关。 岩溶型、裂缝型储层对油气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塔河油田4区的TK 406井、轮南油田的Ln34井均位于奥陶系不整合岩溶顶面的较高部位,钻探结果均为干井,而构造位置相对较低的S64和Ln8井均为高产井。这说明构造高点对油气并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岩溶、裂缝型储层与探明储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塔河油田,奥陶系已探明储量中约67%油气储集在溶洞型储层中,22%和8.2%的油气储集于构造裂缝和风化裂缝型储层中。在全盆地范围,奥陶系油气藏也明显表现出与岩溶-裂缝型储层的对应关系。其中,下奥陶统白云岩含油气层主要分布在风化面之下100m的深度范围之内,灰岩含油气一般在风化面下200~300m,最深达400m。 1.1.4 奥陶系油气的保存 阿克库勒凸起油气的分布并不是位于凸起的最高部位,已发现的塔河油田、轮南油田、桑塔木油田均位于斜坡带。这与优质盖层良好的封盖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塔河、轮南等奥陶系油藏的形成与直接覆盖于其上的下石炭统下泥岩段数十米的泥岩盖层直接接触,对奥陶系油气的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凸起高部位的于奇、阿克敦等地区,除了距油气源区远、喜马拉雅期不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外,盖层条件差也是重要原因,如LX 4井区,与奥陶系储层直接接触的不是石炭系下泥岩段,而是三叠系砂砾岩直接覆盖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