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近纪沉积演变与构造隆升响应
这项工作的研究区位于东84106和北纬3439之间。从西到东,有六个班山断层带,南部以昆仑-西秦岭断层带为边界,北部以河西走廊走廊(图1)为边界。区内发育阿尔金、祁连、东昆仑和西秦岭等巨型山系,在山系之间及其周边广布新生代陆相盆地,山系与盆地呈“盆-山”相间的地貌格局,主要有柴达木、德令哈、索尔库里、阿牙克库木湖、酒泉、肃北、西宁-兰州、贵德-循化和临夏等盆地,盆地内新生代沉积发育良好。柴达木和索尔库里盆地中新世主要接受油砂山组沉积,中新世末期-上新世沉积狮子沟组;酒泉盆地中新世时广泛沉积疏勒河组,上新世沉积苦泉组和玉门组;贵德-循化、西宁-兰州和临夏盆地中新世-上新世自下向上依次发育他拉组上段、咸水河组、临夏组和积石组(张克信等,2010a,2010b)。
21世纪以来,高原东北部新生代沉积的物源、古流向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宋春晖等(2001,2003,2006)通过对索尔库里、柴达木、贵德、酒泉等盆地中叠瓦状砾石、砂砾岩透镜状展布方向、交错层理前积纹层产状等数据的统计,恢复了古水流方向,并结合沉积物中砾石成分的统计,总结了高原东北缘的地貌格局演化以及古流向和物质分布特征。方小敏等(1997,2004,2007)对酒泉、临夏、贵德和西宁盆地的新生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古地磁年代测定,探讨了各盆地的沉积相演变、古流向和物源变化对祁连山、拉脊山隆起的响应。朱利东等(2004)通过对酒泉、柴达木等盆地沉积充填序列、沉积相展布、古流向和物源分析,探讨了高原北部的盆-山演化过程。常宏等(2001,2004)较详细划分了索尔库里盆地中-上新世沉积相,揭示了沉积环境与隆升之间的关系。孟庆泉(2008)对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怀头他拉剖面通过高精度磁性地层学研究,结合哺乳动物化石年代控制,建立了该剖面新生代地层的精细年代序列,通过对不同时期古流向、物源、沉积相分析,揭示了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沉积演化和南祁连山隆起的过程。本项目组于2006年在高原东北缘进行精细沉积学研究,其中张克信等(2007,2008,2010a, 2010b)对青藏高原新生代残留盆地的沉积演化进行了概略研究,从沉积序列和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角度揭示了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与沉积响应的耦合关系;骆满生等(2010)和张楗钰等(2010)研究了循化盆地新生代地层剖面沉积相、古流向和物源变化及其与拉脊山、西秦岭隆起带的响应关系。
综上所述,前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沉积演化的研究多依据部分盆地少数几条剖面或单一剖面,缺乏通过对整体的高原东北部新生代沉积进行系统的古流向和物源分析,揭示隆升与沉积之间的响应过程。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和循化盆地西沟两条新近纪剖面古流向、物源和沉积相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阿牙克库木湖、索尔库里、柴达木、酒泉和贵德-循化盆地具有可靠年龄资料(古地磁年龄和哺乳动物化石)的若干代表性剖面,对各个剖面进行系统的古流向和物源分布及其演变分析和区域对比研究,并结合该区已获得的构造热年代学资料(郑德文等,2003;陈正乐等,2006;Yuan Wanming et al.,2006;Wang Guocan et al.,2011;Zheng Dewen et al.,2010),揭示高原东北部新近纪物源和古流向演化对隆升的响应。
1 古水流沉积相的恢复
本次在研究区内实测了2条新生代地层剖面,分别是青海大柴旦大红沟剖面(编号PM1)和青海循化县积石镇西沟剖面(编号PM2)(图1),并在实测的两条剖面测量了大量交错层理前积纹层产状和叠瓦状排列砾石扁平面产状,获取了古水流数据,并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2条剖面所有的古水流数据进行了校正,使其恢复到原始沉积的水平方位(表1)。利用Linda D P Thompson+Todd A Thompson版权(1993)的Rose 1.0软件对校正后的古水流数据进行处理,绘制了各剖面的古流向玫瑰花图,并详细统计了剖面上沉积砾石的成分组合,作为分析沉积物源的基础材料 (表1,图2,图3)。
1.1 柴沟组和油砂山组
本次实测的大红沟剖面总厚5400m,可分584层,其中新近系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渐新统-中新统上干柴沟组(ENg, 30~18.5Ma)、中新统油砂山组(N1x, 18.5~8.5Ma)(可分为上下两段)和中新统-上新统狮子沟组(N1-2s, 8.5~2.5Ma)(图2)。
上干柴沟组和油砂山组均为湖泊-三角洲相交互沉积,其中前者整体粒度较小,以湖泊相为主,古流向为185°;后者粒度增大,以三角洲相为主,下段古流向为195°,上段古流向由173°逐渐转变为255°、245°。其砂岩斜层理前积纹层和滑塌变形构造枢纽产状所指示的古水流方向为SSW、SSE和S向,其砾石成分主要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