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云纱的起源与起源
香云布是一种传统的丝绸装饰材料,具有天然植物的染色能力。2008年,佛山成功将“香云布染色技术”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布的讨论尚未解决。特别是,关于香云布起源时间、地点和起源过程的讨论中存在一些结论。本文认为,要解开这些谜团,首先要弄清香云纱的概念。目前关于香云纱的定义有两种:
一种是狭义的,即莨纱,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中的香云纱定义为“见莨纱”,而莨纱的定义为“表面乌黑光滑、类似涂漆且有透孔小花的丝织物,又称香云纱”、“是用桑蚕丝作经纬线,在平地纹上以绞纱组织提花织成胚绸,经煮练、脱胶、上莨、过乌、水洗等加工而成”;《广东省志·丝绸志》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莨纱“是以提花手拉成的纱罗组织织物经晒莨工艺制作而成,因穿其所制成衣,行动时会沙沙作响而称之为‘响云纱’,后又以其谐音美称之为‘香云纱’”464。
另一种是广义的,即莨纱绸的代名词。佛山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申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中虽提出“香云纱,又叫薯莨纱、响云纱,是一种自然染色的丝绸面料”,但行文中也认为原料为蚕丝平纹织物的绸和蚕丝纱罗组织织物的纱经过染整后的产品可以统称为香云纱。晒莨的丝绸坯源最初只是绸和纱,20世纪70年代,电力纺、细花绸等品种也用来晒莨465,90年代末又扩大到双波缎、印花绸等(根据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公司吴苑丛先生采访资料),国家标准为这些丝绸晒莨产品设置了一个统一名称“莨绸”,香云纱的学名即“莨绸”,原计划制定的《香云纱》国家标准,最终定为《莨绸》国家标准。
狭义和广义概念都指出了香云纱的产生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以丝绸面料为坯,二是以薯莨为染料,三是使用河泥。
本文以“香云纱的起源”为研究对象,以狭义的香云纱为主要线索,兼顾广义的香云纱,拟对香云纱的起源时间、地点及形成过程做简单梳理。
一、 薯和“布”
薯莨又名赭魁、薯榔、莳莨等,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藤本野生植物,盛产于我国浙江南部、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南部、广东、广西等地。薯莨块茎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鞣质,鞣质别名单宁。单宁本身有颜色,是一种天然染料,呈浅黄、浅棕、浅褐等色;单宁与氧化剂、铁盐反应,颜色向棕黑、蓝绿变化,且随着pH值的升高,颜色逐渐加深。香云纱一面是棕色、一面是黑色,其棕色是用薯莨单宁经多次直接染色后曝晒而成,黑色是利用单宁与河泥中的铁离子发生螯合反应生成黑色物质而得成的。
薯莨用途广泛,其用做染料,考古记录似乎早于史料记载,《考古学杂志》创刊号记载1931年在广东曾发掘了一块东晋太宁二年的麻布,原文记载:“遗物——布。布片大小四十块。最长者公尺四分一厘,阔二分三厘。皆有两层:一面涂朱,他面褐色,有小方格,格布纹甚显。布纹似麻布。涂朱似漆;蔡谈夫人疑为冠布,余谓亦近似,麻布则当为衫布也。”《广东省志·丝绸志》据此断定东晋时广东即以薯莨染麻布,该布料已遗失,故笔者无法做判断,但如果此考古记录能得以证实,则以薯莨染纺织物的历史可推至晋代。
薯莨染色最早的史料记录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本草所论赭魁皆非詳审,今赭魁南中极多,肤黑肌赤,似何首烏。切破中赤白理如槟榔。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闽岭人谓之余粮,本草禹余粮注中所引乃此物也。”(注:此“本草”指元朝王好古《本草实录》)。《广东省志·丝绸志》据此文断定北宋时岭南已用薯莨“染皮”制靴。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赭魁:“其根如魁,有汁如赭,故名。赭乃酒器。赭魁,闽人用入染青缸中,云易上色。”薯莨在这里似乎是染色添加剂。明代黄仲昭修纂的《八闽通志》卷二十六记载:“薯榔,茎蔓如薯,根似何首乌,色黑肉红,染皂用之。”则指明薯莨为染料。
清代关于薯莨染色的记载越来越多,台湾、福建、海南、广东、湖南、广西等地方志中均有相关记载。康熙《台湾县志》卷一:“薯榔皮实如芋大,皮黑肉红,用以染布,利水坚致”;乾隆《永春州志》:“薯榔,茎蔓似薯,可染皂”,永春为福建中南部一个县城;咸丰《台湾府葛玛兰厅志》卷二十三:“沿海渔户以薯榔染衣,其色为赭,渝水不垢”;清嘉庆《三水县志》:“可染布、网”,三水为今广东佛山所辖一个区;道光《琼州府志》卷五:“莳莨,即本草黄药子……亦可染色”,琼州府为今海南省;光绪《新宁县志》:“染渔网,浸不朽”,新宁属今湖南;光绪《北流县志》“薯莨为染布晒色之用”,记载之多,不胜枚举。
方志中记载的薯莨大多提到了其染色功能,那么薯莨究竟用于何种纤维布料的染色?上文提到的有“染网”、“染布”、“染皂”、“染衣”等,由于记载简单,这些“布”、“衣”具体是何种面料已不可考。但根据明清流行的岭南服饰面料推测,岭南地区使用薯莨染的面料可能为葛布、麻布、竹布、蕉布之属。染后其面料纤维具有“利水坚致”、“渝水不垢”、“浸不朽”等优点。
罾布是目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