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斑叶螨在鲁西南苹果上的分布及危害.docxVIP

二斑叶螨在鲁西南苹果上的分布及危害.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斑叶螨在鲁西南苹果上的分布及危害 2次氨基酸(2次氨基酸)是一种重要的永久性寄生虫。这是叶属动物科最常见的物种。有800多种寄生虫,如蔬菜、玉米、棉花、果树、花卉和其他植物。因其扩散速度快、分布范围广、抗性增长快等特点使得防治极其困难,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二斑叶螨在鲁西南苹果产区危害日益严重, 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已经上升为苹果产区的主要害虫, 造成苹果早期落叶, 树势衰弱, 产量降低。据调查苹果一般减产11.3%~13.6%, 高的达29.8%。二斑叶螨在国外主要分布于美国北部、英国、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南非、澳大利亚、摩洛哥、前苏联、新西兰和日本等地。目前, 二斑叶螨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苏皖两省北部, 危害多种果树及经济植物, 在山东、辽宁、陕西等省已上升成为果树的三大害螨之一。 1 2头斑点的生物学特性 1.1 下葡萄属滞育型体 雌成螨体长0.42~0.59 mm, 椭圆形, 生长季节为白色、黄白色, 体背两侧各具1块黑色长斑, 取食后呈浓绿、褐绿色;密度大或种群迁移前体色变为橙黄色。在生长季节绝无红色个体出现。滞育型体呈淡红色, 体侧无斑。幼螨和若螨身体均呈乳黄色或黄绿色。雄虫体长0.26 mm, 近卵圆形, 前端近圆形, 腹末较尖, 多呈绿色。 1.2 斑叶花粉的传播途径 二斑叶螨主要危害植物叶片, 被害叶初期仅在叶脉附近出现失绿斑点, 以后逐渐扩大, 叶片大面积失绿, 变为褐色。螨口密度大时, 被害叶布满丝网, 提前脱落。 二斑叶螨的传播行为受自身和外界条件的影响, 在一个世代交替过程中形成主动和被动传播两种途径。二斑叶螨拉丝的特性在同类中表现最强, 以蛛丝作为传播的通道和载体已成为该螨主动传播的途径。另外, 流水、昆虫、鸟兽、人畜、各种农具和花卉苗木的携带传播构成了其被动传播途径。由于其体形小、繁殖力高、寄主范围广等特点, 使其能够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很快地建立种群。 1.3 发育历期和产卵量 二斑叶螨主要为两性生殖, 既有有性生殖, 也有营孤雌生殖。在两性生殖中, 雌雄交配获得有两性个体的后代, 营孤雌生殖所产生的下一代全是雄性个体。不同寄主植物上二斑叶螨的发育历期和产卵量均有差异。马俐等 (2005)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 分别采用菜豆、茄子、月季、桃树和转Bt基因抗虫棉等5种植物饲养二斑叶螨, 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在桃树上的发育历期最短, 在菜豆上的雌成螨5日产卵量最高。刘学辉等 (2007)研究表明, 二斑叶螨在接骨木上从幼螨至成螨发育历期最短, 为6.73 d;平均单雌产卵量最多, 为125.17粒;其次在苹果上发育历期为7.04 d, 产卵量为67.67粒, 比在苦楝、火炬树、木瓜、大叶黄杨上显著增多。 2 二尖叶螨的抗剂性 2.1 斑叶花粉对药物的抗性 李瑞娟等 (2005)对果树害虫的抗药性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指出在以色列、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挪威、美国等国家的苹果园和梨园, 二斑叶螨对常用农药对硫磷、三氯杀螨醇、三氯杀螨砜、乙酯杀螨醇、除螨酯、苯硫磷、乐杀螨等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Van Leeuwen等 (2006)通过二斑叶螨敏感品系与联苯肼酯抗性品系的杂交试验表明, 二斑叶螨对联苯肼酯的抗药性完全是母体遗传。 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8~12], 二斑叶螨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哒螨酮对二斑叶螨各螨态几乎无效。赵卫东等 (2003)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 用阿维菌素、哒螨灵和甲氰菊酯对二斑叶螨逐代处理, 选育至12代, 对阿维菌素抗性增长到6.72倍, 对哒螨灵抗性增长到12.1倍, 对甲氰菊酯抗性增长到19.9倍。二斑叶螨不仅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药性, 而且其交互抗性也日益突出。高新菊等 (2010)室内用甲氰菊酯药剂筛选二斑叶螨38代, 抗性达到247.35倍;甲氰菊酯种群对三氯氟氰菊酯、苦皮藤生物碱、氯氰菊酯、三唑锡和四螨嗪有明显的交互抗性, 抗性指数 (RI) 分别为19.53、19.02、12.13、8.80和5.13。 2.2 抗药性和抗药活性 二斑叶螨抗药性的增强与遗传学、生物学、生态学及害螨的防治措施等有关。其中, 大面积长期频繁地使用单一或同一类型的化学农药是二斑叶螨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寄主植物的种类、耐性和面积也影响二斑叶螨对杀螨剂的抗药性。Goka报道果树及玫瑰上的螨对哒螨酮、唑螨酯较草本植物上的螨有更高的抗药性。此外, 温度、光照等因子也影响二斑叶螨的抗性。 据报道二斑叶螨抗性机制与其体内的解毒代谢作用增强、穿透作用降低、靶标部位的敏感度降低等有关。Smissaert曾报道, 二斑叶螨对有机磷的抗性与其体内ACh E的不敏感性有关。赵卫东等 (2002)指出哒螨灵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