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民俗文化的互文性及其表现-以新疆民间故事为个案.docx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俗文化的互文性及其表现-以新疆民间故事为个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俗文化的互文性及其表现 以新疆民间故事为个案 ? ? ■刘春燕 胥惠民 互文性即“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其拉丁语词源“intertexto”意为纺织时线与线的交织与混合。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互文性就是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的一种性质。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首次提出“互文性”概念。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看来,任何文本都是与其他文本互文后的结果。[1](P37)根据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论述,民间故事是具有互文性的,是在讲述者、接受者同时在场的语境内产生新意、形成对话。[2](P1-2)从文学互文性角度出发研究新疆民间故事,我们发现,在多元文化场域中的新疆民间故事,互文性特点尤为显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改造、融入其他文化,形成开放包容的面貌。 新疆地处亚欧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融会的枢纽,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在这里交汇,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在这里冲撞,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多元文化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疆民间故事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多元的烙印,它必定是开放的、多元的、未完成的。对它的研究,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法,民间故事的研究如视角主义那样存在着多种概念体系和假设体系[3](P568),从各自的视角出发,都能获得诸多真知灼见。从视角主义出发审视新疆民间故事,我们发现,互文性是新疆民间故事的重要特性。 一、对印度文化因子的吸收 (一)民间故事对佛教因子的吸收 佛教究竟什么时候传入新疆,学界没有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佛教传入新疆的时间为公元前1世纪左右,最先传入的地方是于阗,而鄯善、疏勒、龟兹、高昌等地都曾是新疆佛教的中心。新疆各民族的先民都曾信奉佛教。维吾尔族的先民回鹘在公元840年西迁之后,受当地繁荣昌盛的佛教文化影响,皈依了佛教,并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回鹘文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同时开凿石窟,绘制佛教壁画。哈萨克族先民康居部最早信奉佛教,曾产生了如康僧会、康法藏等著名高僧。苏北海在其著作《哈萨克族文化史》中认为哈萨克族康居部在汉朝即已信奉佛教,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佛教已相当普遍,再加上西辽统治者信仰佛教,从而使得佛教在哈萨克族中有了新的发展。[4](P246)蒙古族从元代起开始信仰藏传佛教,隶属西蒙古的新疆蒙古族,同样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柯尔克孜族人也曾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早在叶尼塞河流域时期,由于同蒙古人接触频繁,大部分柯尔克孜人皈依佛教;西迁天山山区后,由于和蒙古人杂居,信仰藏传佛教的人越来越多。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流行,佛经的翻译也逐渐兴起,这一点,通过大量现存的于阗文、梵文、龟兹文、焉耆文、汉文、藏文、蒙文等佛经文献就可见一斑。佛教在宣扬教义时,常借助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譬喻,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记录了大量的本生故事、因缘故事、譬喻故事等。比较佛经故事和新疆民间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新疆民间故事就来源于佛经故事。 《“好心肠”的熊》是哈萨克族动物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好朋友——熊和牧人午休时,飞来了两个苍蝇,嗡嗡的噪声影响了大家的休息,于是熊便决心打死苍蝇。这时一只苍蝇落到了牧人的脸上,熊举起一块石头砸了下去,结果苍蝇飞走了,牧人却被砸死了。[5](P103)这个故事与《贤愚经》中的记录极其相似。《贤愚经·儿误杀父品第四十》: 父子二人共住一处,时父病极,于时睡卧。多有虻蝇数来恼触,父即令儿遮逐其蝇,望得安眠以解疲劳。时儿急遮,蝇遂数来,数来不止,儿便嗔恚。即持大杖,伺蝇当杀。时诸虻蝇,竞来父额,以杖打之,即杀其父。[6](卷四,P418) 对比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主角不同,但情节相似。佛经用这则故事是为了鼓励人们修行,即使是犯了杀生之过,只要不是有意为之,佛祖就会原谅他的过错,人们仍可进行修行获得果报。这个故事在佛教中成为传播自己教义的工具。而在哈萨克族故事中“好心肠”的熊本想做好事没想到却把好事办成坏事,打死了朋友。这个故事带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教育人们行事要多想想后果,不要把好事办成坏事。相似的故事情节,却从高高在上的宗教殿堂进入了民间社会,消弥了宗教色彩,成为老百姓用来做行事教育的好材料。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新疆民间故事受佛经故事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而是灵活地变化。试看流传在新疆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两则故事:《猫师傅和鼠徒弟》和《朝圣回来的猫》。蒙古族故事《猫师傅和鼠徒弟》讲述的是老鼠羡慕猫跳跃、爬高的本领,就拜猫为师傅。猫让老鼠围成圈跑三圈,它坐在中间用尾巴指挥,老鼠要跟着猫尾巴摆动的速度跑,结果猫拼命的摆动尾巴,把老鼠累得头晕眼花,猫就趁机吃掉了跑在最后的老鼠。就这样,老鼠徒弟直到被他们的猫师傅吃得只剩下五只时,才匆匆逃走。[7](P99)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