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docxVIP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阅读 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5. 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节是全诗的总起。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 “同仇”、“偕作” 、“偕行” ,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斗志。 C. 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 《无衣》使用了赋和重章叠唱的手法,即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在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 16. 前人评赞这首诗“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诗的“英壮迈往”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二上10月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作者时年31岁,担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岩晓:高山。③分:甘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以声衬静,用划破寂静的乌啼之声,渲染出了秋日傍晚的空寂,自然的引出了下文对昌叔的思念之情。 B. 第三句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相对酣饮。“黄”对“绿”,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十分欢快。 C. 颈联写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山峦缭绕,落日依依。意境开阔,气韵生动。 D. 尾联用典,既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高洁品质的钦佩之情,又表达了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 16. 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有这样的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王安石这首诗颔联中的“红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红巾翠袖”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者表情达意有何不同? 10月学情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①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是善达言外之意。 B. 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 C. 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寻、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 D. 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16. 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 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① 刘过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钿狼藉,泪痕凝面。人道愁来须殢②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 【注】①光宗绍熙三年,刘过三十九岁去宁波参加乡试未中,邂逅年老商女,写此词相赠。②殢:沉弱。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以相如、文君之典写自己与商女的穷途邂逅,暗含了对当前情景的自嘲。 B. 词中既有对往昔帝京倚红偎翠生活的虚写,也有对眼前秋风秋雨梧桐实景的描写。 C. 词人用“珠帘”“晚妆”“翠钿”等细节,写出“初见”时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 D. 词的最后两句将自己心中的积郁借万叠之上的云山来抒发,凄咽中翻出激昂异响。 16. 有人认为“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两句虽是化用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但又翻出新意。你对此如何理解? 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