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充分体现了中国老式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整体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藏象学说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1. 人体是一种有机的整体 :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二、辨证论治;3.辨证论治的含义;4、辨证论治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可用于阐明病理变化的总纲;2.阴阳偏衰: 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的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三)用于疾病的诊疗和治疗;3.药物性能分阴阳;四、五行学说;(一)五行的特征; 4.金曰从革:“从”、由也,金的起源;“革”、变革之意。“从革”,一指金是经过变革而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阐明金的刚柔相济的特征,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洁静、发声,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自 然 界 ;(三)五行生克规律;(四)五脏病理论述;(五)用于疾病的治疗;2.根据相克规律拟定的治则与治法:扶强抑弱;1.根据中药性味与五脏相应关系指导临床用药;五、藏象学说;(一)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六腑的生理功能: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属阳。;3.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藏精气,属阴。;; 中医认识病因的措施是以病证的临床体现为根据,经过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即“辨证求因”。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根据,又叫“审因论治”。主要涉及如下内容:;(一)六淫;2.六淫:淫:浸淫,侵害过分之意。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六邪”。六淫致病具有如下特点:;3.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二)内伤七情;3.七情致病的特点; 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及肝脏功能失调亲密有关。;1.痰饮的分类 (1)有形之痰饮 。 (2)无形之痰饮:指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不见其形,只见其症,如头晕目眩、心悸、呕吐、神昏癫狂、肿块、苔腻、脉滑等,用治痰饮的措施治疗有效,因其无实质性的痰饮可见,故称之。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根据来进行分析的。 津液代谢异常的产物还有水、湿,“水、湿、痰、饮”,四者同源异流,一般觉得:水弥漫为湿,湿聚为水、水积成饮、饮凝成痰。相互之间可同步并存,或可转化滋生,故临床上经常痰湿、水湿、痰饮、水饮并称。 ;2.痰饮的致病特点 ;(5)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痰饮乃水湿积聚而成,有粘滞重浊之性,其致病多缠绵难愈。 (6)舌苔滑腻、脉多弦、滑:痰饮致病体现非常复杂,综合起来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等八大主症,结合舌象、脉象、不难诊疗。;(三)瘀血;2.不同瘀阻部位症状各异: 瘀阻在心:心悸、胸前憋闷疼痛、唇舌青紫,神志不清、发狂。 瘀阻在肺:胸痛、咳血暗红或夹血块。 瘀阻肝脾:两胁肿块、疼痛拒按。 瘀阻肠胃:脘腹疼痛、呕血、柏油样大便。 瘀阻胞宫:小腹疼痛、月经不调、血色紫暗有块、或闭经、或崩漏。 瘀阻四肢:局部冰冷、皮色暗红或青紫、坏死(脱骨疽)。 ; 中医治病的主导思想为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病因病机),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中医治疗观中的体现。 ;(一)三因制宜; ;3.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合适的治法和方药。 (1)根据体质 阳胜或阴虚之体:宜寒凉,慎温热。 阴胜或阳虚之体:宜温热、慎寒凉。 体质强盛:药量宜重 体质瘦弱:药量宜轻 (2)根据年龄 老人生机减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 或虚实夹杂,多用补法,慎用攻下,药量宜轻。 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阴阳未充,脏腑娇嫩,其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快,忌投峻攻,少用补益,药量宜轻。故有“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之说。;(3)根据性别 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故应注意: 在经行期,妊娠期——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之品当禁用或慎用。 产后应注意:是否恶露已尽或气血亏虚,宜采用合适的方药。朱丹溪:“

文档评论(0)

159****9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