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粤剧、粤曲运用流行歌曲的三个阶段
粤剧、粤曲是岭南地区的代表性传统乐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广泛吸收流行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20—1940年代,粤剧、粤曲大量运用流行歌曲和外国流行歌曲;2、1950—1980年代,内地粤剧、粤曲禁用流行歌曲;3、1980年代以来,内地粤剧、粤曲“回归”运用流行歌曲。
粤剧;粤曲;流行歌曲
粤剧、粤曲分别是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和说唱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蕴藏。粤剧、粤曲在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系为基础,广泛吸收民歌、小曲、器乐曲、时代曲、流行歌曲以及其他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等,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戏剧家欧阳予倩曾评价说:“几乎没有哪一种曲调拿不进去,真是包括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任意裁剪,运用之灵活自由,不是个中人很难想象。”[1]
我国的流行歌曲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这是一种具有大众传播性、娱乐性、商品化的音乐种类。一般认为这种时尚的音乐与传统音乐格格不入,其实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粤剧、粤曲大量运用中外流行歌曲,这在其它地区的传统音乐中是较为罕见的。
二十世纪,社会变化巨大,粤剧、粤曲对流行音乐的运用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国大陆直到1980年代仍然视流行音乐为“黄色音乐”、“靡靡之音”。有关粤剧、粤曲的研究,一谈流行音乐就“点到为止”,如广东省戏剧研究室主编《粤剧唱腔音乐概论》(1984)提到1949年前三十年的粤剧音乐“滥用西洋歌曲、舞厅音乐”[2],赖伯疆、黄镜明所著《粤剧史》(1988)提到1930年代粤剧简单搬用西方流行音乐[3]等,未能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对上世纪百年来粤剧、粤曲对流行音乐的运用,按照时代特点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简要梳理。
一、第一阶段:粤剧、粤曲大量运用流行歌曲时期(1920—1940年代)
1920年代,粤剧经过长期发展已臻成熟,舞台语言也从桂林官话过渡为粤语白话,并且完成了多种声腔融合与本地化的过程。与此同时,粤剧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首先,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粤剧男女合班的禁忌终于解除,1935年出现了第一个男女合演的粤剧班社,即由马师曾率领的“太平男女剧团”;其次,粤剧的演出市场由农村转向了广州、香港、澳门这些大都市,表演场域的变化导致了粤剧由原来的传统提纲戏①提纲戏创编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1、演出仅依靠一个标明场次、角色、唱腔等的提纲,没有剧本;2、演出前没有排练,对演员即兴表演能力要求较高。创编模式向提纲戏与剧本戏②剧本戏创编模式,即有剧本、有排练的剧目创编模式。并行的创编模式转变;第三,粤剧省港班③活跃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大都市的粤剧班社,被称为省港班。在托拉斯集团控制下实施商业化运作模式,为获取最大票房收益,一方面节约成本,将粤剧行当制度从十大行当精简为六柱制,另一方面,为迎合城市观众的审美需求,追求“洋化”与“时尚化”,从外国电影、外国戏剧中取材创编时装剧,如《白金龙》①1930年代,梁金堂根据美国电影《郡主与侍者》改编,由觉先声剧团演出。、《贼王子》②陈天纵、马师曾、陈非侬根据外国电影《八达城之纵》改编,1925年由马师曾的大罗天剧团演出。、《茶花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还将城市粤剧“俚俗”的一面尽情发挥,创编了如《肉山藏妲己》、《甘地会西施》等色情、荒诞的剧目。另外,戏班几乎每天换演新剧,以吸引城市观众“尝鲜”。
花样翻新的新编剧目,必须要配合新的音乐,传统梆子、二黄、西皮的板腔体音乐已经程式化、定型化,创新的局限性较大,因此,大量吸收器乐曲、民歌、流行歌曲等填词演唱则是一条有效可行的创新方法。而且,这类“歌曲化”的唱腔音乐因通俗易懂而容易被城市观众接受,这些在粤剧唱腔中被统称为“小曲”。如图1是“日月星有宝班”在香港普庆戏院演出时的海报,明显以“小曲更多”为噱头招徕观众,看来新的“小曲”是吸引城市观众的一个亮点。
图1:粤剧《红楼刦③同“劫”。艳尸》标明“小曲更多”的广告[4]
1927年黎锦晖(1891—1967)创作了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1930年代又有黎锦光(1907—1993)、陈歌辛(1914—1961)、贺绿汀(1903—1999)、刘雪庵(1905—1987)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④1920—1940年代,上海的流行歌曲被称为“时代曲”。,如《拷红》⑤黎锦光为1940年拍摄的电影《西厢记》所作的插曲。、《天涯歌女》⑥贺绿汀为1937年拍摄的电影《马路天使》所作的插曲。、《秋水伊人》⑦贺绿汀为1937年拍摄的电影《古塔奇案》所作的插曲。、《夜上海》⑧陈歌辛为1946年拍摄的电影《长相思》所作的插曲。、《夜来香》⑨黎锦光创作于1944年。等。此时电影业与唱片业的发展使流行歌曲迅速传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