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戏曲中的寒窑母题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江夏》一文讲述了富人不想结婚,却保护了寒窑。最后,丈夫终于回到了办公室,享受着荣耀。从元杂剧《破窑记》至清代花部戏《王宝钏》, “寒窑”都是故事的中心意象。然而, 由于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及形象的细微变化, 寒窑的蕴意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 吕蒙正在“南破瓦窑”居止的本质属性
元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为剧作大师王实甫所作。剧目内容是:洛阳刘员外相信姻缘天定, 让女儿刘月娥彩楼抛绣球选婿。贫寒书生吕蒙正与寇准同居城南破瓦窑, 本欲写贺诗换取银两度日, 谁知刘小姐绣球正中吕怀。刘员外嫌贫欲悔婚, 但月娥却甘心下嫁, 被父亲赶出家门, 随吕蒙正在破窑中安家。虽三餐不济, 但刘月娥仍坚持不肯抛下夫君跟随父母回家。后来终盼得丈夫科考及第, 衣锦还乡, 演绎了一段矢志不渝的爱情佳话。
吕蒙正, 河南洛阳人, 宋太平兴国二年 (977) 状元及第, 官至宰相, 宋史有传。但《破窑记》毕竟不是演史, 只是循着历史提供的一丝线索, 戏说一段故事而已。吕蒙正是否曾居“破窑”, 正史无载, 宋代邵伯温于《邵氏闻见录》中说:
吕文穆公讳蒙正, 微时于洛阳龙门利涉院土室中, 与温仲舒读书。其室中今有画像。……后状元及第, 位至宰相。温仲舒第三人及第, 位至尚书。
古代文人隐居名山古刹, 韬光养晦, 博取声名以求出仕是常有的事, 邵伯温与吕蒙正所处时代相去不远, 且同是洛阳人, 所述当为可信。邵氏所言温仲舒也是河南人, 《宋史·温仲舒传》说, 他“少与吕蒙正契厚, 又同登第。仲舒黜废累年, 蒙正居中书, 极力援引, 及被任用, 反攻蒙正, 士论薄之。自为正言至贰枢密, 皆与寇准同进, 时人谓之‘温寇’”。可见, 与吕蒙正同在“城南破瓦窑”居止的本应是这位温先生, 可惜他品质有问题, 所以王实甫《破窑记》中改成了寇准。
龙门利涉院早已不存, 其“土室”何等模样亦无从知晓。清初学者陈其元考证《破窑记》之本事说:
宋吕文穆公蒙正之父龟图, 与其母不相能, 并文穆逐出之, 困甚。龙门山利涉院僧, 识其为贵人, 延至寺中, 凿山岩为龛居之。文穆居其间九年, 乃出而应试, 遂中状元。……今人演剧名《破窑记》者, 盖本此也。
邵氏所言之“土室”即使再破旧, 我们想, 起码也会是一间房子, 寺僧是将吕蒙正作为一位读书人看待的;陈氏所说“岩龛”让人想到的是个小型石窟, 寺僧对于吕蒙正这位贵人更像是把他当神供着。不过, 土室也罢, 岩龛也好, 言外之意无非强调其简陋, 以显示贫寒读书人求学的艰辛与不易。洛阳一带遍布各式各样的窑洞, 很可能当年的吕蒙正就在利涉院的一眼窑洞中寒窗苦读, 而龙门位于洛阳城南, 故而王实甫称其为“城南破瓦窑”。
名家名作往往被奉为经典, “城南破瓦窑”也被不断地沿用, 似乎那些无家可归的穷叫化统统住在“城南破瓦窑”。如:元杂剧《杀狗记》中孙二被哥哥赶出家门, “在城南破瓦窑中居止”, 沦为乞丐, “教人道披着蒲席说家门”;秦简夫的《东堂老》中败家子扬州奴将父亲所遗财产挥霍一空后, “如今可在城南破瓦窑中居住”;明朱有燉散曲《风流乞儿》道, “破瓦窑缀词, 悲田院吟诗, 一生衣禄在于期。穷则穷穷的来浪子, 唱一个莲花落不忘了传心事”。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称贫病交加的柳梦梅, “甚城南破瓦窑, 闪下个精寒料”。山东东路梆子《杨三孝打鞭》中杨三孝亦言, “小子生来乐逍遥, 居住城南破瓦窑。一天能要千家饭, 不犯王法律一条”。
以上所举皆为“城南破瓦窑”这一经典意象的沿用, 而清代花部戏《王宝钏》则是对宋明“破窑”故事模式的因袭。相府千斤王宝钏彩楼抛绣球选中花郎薛平贵, 相爷不允, 父女反目。王宝钏寒窑苦守18载, 盼得丈夫得天下, 竟成一国之母。整个故事完全就是升级版的《破窑记》, 只是不再称“破窑”而始终称“寒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 清代花部戏兴起后, 文人在戏曲创作中的主导作用被逐渐淡化, 戏曲在更广的范围和更大程度上与普通民众生活相契合。而“城南破瓦窑”之典故源自吕蒙正, 毕竟有着太多的文人气息, 与大多数下层人民的生活有隔阂, 倒不如用“寒窑”更贴切。清代以后的地方戏中, “寒窑”就是贫寒人家的代名词, 如京剧《行路训子》中, 康氏思念离家寻兄的次子张义, 唱道:“自那日张义儿离别寒窑, 朝也思暮也想好不心焦”。衡阳花鼓戏《大下凡》中, 崔母寒窑自叹:“傅氏女寒窑外打坐, 等我儿赚钱来养我”。长沙花鼓戏《贫富上寿》中, 张广达落魄后携妻住在寒窑, 抱怨老天爷:“张广达出寒窑, 老天高照……老天爷下鹅毛何用钢刀……夫妻们早几年家财还好, 到如今只落得一旦抛销”。即使是吕蒙正故事中的“城南破瓦窑”, 到了花部诸地方戏中, 也统统以“寒窑”称之了。如:秦腔《龙门寺》又名《寒窑记》, 越剧《彩楼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