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合台文《热夏提王传》补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察合台文《热夏提王传》补遗 一、 察合台文献研究的内容 乍得语是从阿拉伯最初的哈卡尼亚语(如《土耳其语词典》文本发展而来的。它的性质是一种辅音文本,有32个声母。 察合台语从13世纪下半叶在天山南部、中亚河中等地开始使用。后来,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一直使用到19世纪。使用这一语言的,除了当地居民外,也包括已经脱离蒙古人范畴的察合台后裔。这一语言和“察合台”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因素,是因这种语言通行的地区,曾一度是察合台汗国的界域。根据这种语言通行的地域范围,人称“察合台语”(同时也有称之为“突厥维吾尔语”、“喀什噶尔语”、“古代乌兹别克语”)。其基础是维吾尔语。 至今保存下来的察合台文献数以千计,比较珍贵的如:《先知传》、《爱情书》、《幸福书》、《五卷诗》、《巴布尔传》、《升天记》、《热西德史》、《突厥世系》、《安宁史》、《胜利之书》、《伊米德史》等。然而,国内外对察合台文献,尤其是察合台文的历史文献研究刊布者还不多。近年来,用现代维吾尔语翻译、整理并出版了一些文献,但有史料价值的察合台文献还不多见。大家知道,察合台文的历史文献,关于新疆、中亚的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记载,多不见于汉文和西文史料。因而,对这批珍贵文献的研究刊布,无疑对史学工作者、文学工作者、语言学工作者、宗教学工作者都是极有价值的。 察合台文历史文献《热夏提王传》(han)的作者是毛拉·穆罕默德·铁木耳(Mollatemür)。此书写于回历1234年(公历1818年)。从文献片断我们得知,作者在写此书时曾参考了米尔扎·马黑麻·海答尔的《热西德史》(或称《拉失德史》)。本文献片断的头一行说:“根据《热西德史》的叙述”就是证明。本文献片断叙述的内容主要是14世纪中叶风沙埋没解特克(ketek)城,当时的城市建筑,以及阿克苏地名的来源等历史事件。无疑,这都是十分珍贵的。据我们所知,此文献片断至今还没有任何人进行过研究释读。其中关于阿克苏地名的来源和含义,更是难得的史料。“阿克苏”地名的含义,学术界一致认为是“白水”之意,这几乎已成定论,而本文献的解释却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新说。 察合台文《热夏提王传》手抄本,据说在新疆有几处收藏,但目前我们无法找到。我们所依据的本子是我师图尔迪·艾合买德副教授所编《察合台语》(新疆大学影印精装本,1980)中的察合台文原文模拟(P.121-123),但文中没有译释。我们根据此书中的原文模拟进行转写(用维吾尔文新文字)、注释和翻译。另外,对文献所述阿克苏地名的来源从突厥语言史的角度进行论证。不当之处,请专家指正。 二、 文件抄本 三、 注释注释 四、 阿依库勒as (毛拉·穆罕默德·铁木耳一于回历1234年) 根据《热西德史》的叙述,在回历764年,即兔年(公历1362年),解特克城被(风)沙、埋没。(风)沙时常不停地侵袭。人们看到解特克城埋入沙土之下。这样,城墙、建筑及民众等任何迹象皆然消失了。从沙灾中逃出来的人们,迁徙到了阿克苏境内的阿依库勒地区。从那时到如今,那座城就再也没有兴盛起来,反而成了黄羊、骆驼(及其它)野生动物(出没)的场所。 解特克城被(风)沙埋没后,从沙灾中幸存下来的人迁居到阿克苏的阿依库勒。(解特克城)在现在也时常风沙四起。(因而),城墙、寺庙、塔及圆顶建筑等的顶部就显现出来了。许多房屋因刮风而显露出来了。任何人进入这些房屋,都能看到家俱完好地挺立着,人的尸骨干躺着,许多人都亲眼目睹此状。总之,解特克城非常大,城墙特别高。即便是如此高大,也完全被沙漠所埋没(诗言道): 解特克城真够高,城墙入云霄。 从解特克城逃出来的人,为了谋生来到了阿依库勒和库车。随着岁月的流逝,在阿尔德维尔发生了旱灾和饥荒。(人们)饥饿得难以度日。 库车人都聚集起来,来到了阿克苏,与当地的人们一起到达河口。他们看到河水(水位)很低,不可能流到城里去。所有的人都堆积土石,并投入河里。河(水)改道,流向阿尔德维尔。在两山之间水满成河。在(改道的)水波上冲走了一位毛拉(穆斯林中的学者一笔者注)和一位蒙古人。众人之首对大家说:“把毛拉救上来,让那蒙古人流走吧!”从此之后,此地就称为“阿克逊”(ak—“流”+sun第三人称祈使式一笔者注)。后来,由于错误所致,称之为“阿克苏”(即aksun一词后面的辅音一n消失,成为aksu—笔者注),而早先,这个城市叫“阿尔德维尔”。 五、 ak+“流”+-语义 众所周知,今阿克苏,在汉代称为姑墨国,《北史》作姑默,唐为姑墨州,一曰亟墨,贾耽的《四夷路称》云:“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此“拨换”为大食语“Bark_huan”之对音,梵语作“Baluka”,即《西域记》之跋禄迦、《大方等大集经》之婆楼迦。今阿克苏有新、旧两城,古国应在旧城。根据我们释读的这份察合台文献的叙述,“早先(公元1362年以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66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