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pptx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pptx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入:2022年全球“云祭孔”宣传片;;P8学习聚焦:中华文化在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宗派;一、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佛教对中国的影响;①文学、书法和绘画:;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2.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明末清初;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层次;观察图片,在“冲击-反应”模式下,面对西方的冲击,试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明中国做出的反应。; ;(1)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交融: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综合, 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2)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交融: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交融的时代。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哲学,它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深远。 (3)第三次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技艺。;;东亚文化圈;①汉字;对外辐射和传播;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社会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 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 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⑤社会生活;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 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四 大 发 明;(1)四大发明的传播; 18世纪,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绘制了一系列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等油画。这些油画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元素,比如儿童发型、鸟笼、中国红伞等。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2)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16—18世纪);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巴黎凤凰书店内的儒家思想书籍;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结合所学,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话题争议:中韩文化之争;中韩端午“申遗”之争;; 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