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永州一中 蔡梦姣) (2).docx

高中历史教学: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永州一中 蔡梦姣) (2).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永州市第一中学 蔡梦姣 学情分析 本科授课对象为高一新生。 知识储备: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及中考备考复习,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大部分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本课内容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内容有所关联和重叠,因而学生对本课内容会比较熟悉,但初中课文内容太过简约,高中教学时需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化。 生活经验和兴趣:高一学生在平日的生活经历中及经过三年高中学习后参加高考,然后进入大学或社会,必然会接触或亲生经历本课所讲内容,而且隋唐时期的电视剧和课外阅读书都比较多,学生多有接触,也会增加其知识储备和兴趣。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时空定位”环节,认识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历史材料、“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制度的含义及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 “情景再现”、“课外探究”等环节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让历史照亮现实,培养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两税法的影响。 难点:通过科举制,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理解这一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法:史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法、表格归纳法、分组讨论法、社会考察与调研 本节课教材从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制度三个方面介绍了三国魏晋至隋唐间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进行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这些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使中国古代的制度日益完善和成熟,从而推动了封建社会不断走向繁荣,也反映了中国先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国古代发达的政治文明。 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多样素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思考探究,提示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研与考察,知行结合,让历史照亮现实。 教学设计 思路 1.立足立德树人,融知识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为一体。 2.选取身边的乡土史料作为素材,拉近历史,以增强趣味性,涵养家国情怀。(如情景教学、课外探究) 3.以小专题的形式分别梳理选官制、中枢权力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脉络,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4.提供多样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等原因、影响,突破教学重难点。 5.通过探讨制度的变化创新与社会稳定繁荣的关系,理解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先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板书设计 壹 春风得意马蹄疾——科举制 贰 三省合作国家稳——三省六部制 叁 租税变迁皆有因——赋税制度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关于科举制度你们知道些什么? 补充讲述科举制的相关典故,展示相关图片、资料:金榜题名、曲江赐宴、雁塔题名(书上图片: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贴)、跨马游街(孟郊《登科后》)等。 “科举制”视频播放 学生列举科举制的诗文、典故,观看视频。 通过看视频和讲科举制的相关诗文典故,让学生了解更多科举知识和文史常识;联系学生高考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导入新课学习。 壹 春风得意马蹄疾——科举制 “时空定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背景: (1)士族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维系(展示教材38页“历史纵横”) (2)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 (3)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问题探究1:阅读材料及课本P39“学思之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材料一 士人可以不经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大权的情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