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十月热点事件+精选时评.docx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十月热点事件+精选时评.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杭州亚运会 继1990年北京和2010年广州后,今年是亚运会第三次在中国举办。 33年圣火绵延,见证着中国体育观的深刻变化和体育价值的多元发掘,映射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透过亚运窗口,“中国特色”向亚洲乃至全世界充分展示。 【经典评论】 在竞争中实现心灵相通,促进和平共处,带动合作共赢是成功的体育盛会对全人类的馈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诞生的亚运会,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几十年来,亚运会见证了亚洲奇迹,也记录下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与亚洲、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坚实步伐。 ——《站在杭州看未来》新华社 李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文亚运不仅激发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激励我们要不断擦亮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亚运会是亚洲人民的体育盛会,当体育与文化这对CP“撞”了个满怀,亚运会无疑更具魅力。在这个全亚洲都关注的体育文化交流舞台上,我们不仅会欣赏到来自亚洲其他地区的体育文化项目,向亚洲体育健儿呈现中华文化魅力、中华体育精神,更要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文化魅力、民族精神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 ——《相约亚运盛会 共赴美好未来》人民时评 在宋韵与芭蕾共舞,音乐剧与越剧同歌中,我们读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文明的多样性诠释了“和合”:和合的精神,是承认且尊重;和合的特质,是包容和共生;和合的途径,是对话与合作。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好比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文明形态各异,文化信仰千姿百态,文明互鉴之光照耀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流淌“和合”之美》浙新时评 二吴艳妮抢跑事件 据《人民日报》消息,10月1日晚,在杭州亚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林雨薇、吴艳妮出战。最终,林雨薇以12秒74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冠。吴艳妮抢跑后重新起跑,最终以12秒77获得第二名,但因此前的抢跑,成绩最终被取消。 消息迅速登顶热搜,但是互联网上并没有出现对于吴燕妮一边倒的指责,也没有上升为网暴。相反,媒体和网友们耐心解释为什么允许吴燕妮上场比赛符合赛事规则,犯规的判定难在哪里。在“吴艳妮抢跑”上热搜不过几分钟之后,#不要给吴艳妮太大的压力同样登上热搜前列。次日凌晨,吴艳妮在微博发出了致歉信,表示尊重裁判组决定,尊重规则和比赛,并且承认自己“起跑技术需要改进,心态需要重新调整”,还就直播中一度引起争议的她对印度选手卡拉吉的指责表达了歉意。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达了理解和鼓励。 经典评论 正如吴艳妮在道歉信里说的,“接受失败”“正视失败”,我们的社会舆论需要在国家荣誉和曾经与胜负高度绑定的民族自信之外,去宽容和体谅一个个体在所难免的失误,需要能够意识到并非一切事情都可以像冠亚季军那般清晰明了,而更多是像对一次抢跑的判定那样,复杂、模糊、充满变数。我们的社会需要对个体,以及个体日常面临的复杂性,表达基本的同理心和宽容。 ——《站在杭州看未来》新华社 李蓉 在赛场上,在赛场下,都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运动员真正的对手是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好成绩自然就水到渠成。能正视失败,能战胜自己,就能跑得更好。希望吴艳妮将来在赛场上能继续以“惊艳”的表现征服观众,跑出速度、气度、风度。 ——《正视失败就能跑得更好》极目时评 三反网暴宣传 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意见共20条,包括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则,明确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惩治原则等。 在过去的一年,网络暴力无疑是网络空间治理的核心议题,刘学州事件、红发女生被网暴致抑郁自杀事件等一系列与网络暴力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悲剧,不断凝聚起反对网络暴力的合意,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 经典评论 在“流量至上”的诱惑下,有时谣言比真相更容易“深入人心”,也更能够掀起舆论的漩涡。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群体性,增加了甄别造谣者身份的难度,“法不责众”的心理也给了造谣者肆意开腔的勇气。 对于造谣者而言,互联网是一个发泄场,也是一个生意场。对于被造谣者,从谣言产生那一刻起,恶意就沿着网线滋生。 ——《让受害者维权不再难,让网暴者痛到不敢再犯》新华社 现如今,一条评论、一次发声、一场讨论,就能在当下的网络社会中编织一张巨大的网。对于不法分子来说,这是一张使人无处遁形的天罗地网;但对于无辜的人,却可能成为一张布满荆棘和刀剑的攻击之网。手指敲击键盘不费吹灰之力,但对于被评论者来说,可能是字字诛心。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万万不可把一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0****9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十年深耕,专业只为中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