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监测与控制对策.docxVIP

中国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监测与控制对策.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监测与控制对策 食源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影响到每个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它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在发展中国家, 食源性疾病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据统计, 在过去20余年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人口迅猛增长、环境污染加剧, 人类生活方式及饮食行为改变等原因, 造成了一些早已被人们认识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新的食源性疾病不断的出现。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 从2005年的“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 2008年暴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 到2011年双汇公司使用瘦肉精猪肉做火腿肠等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不警示着食源性疾病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 在此基础上, 介绍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及控制对策。 1 中国食品疾病的流行 1.1 食源性疾病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致病因子 (病原体) 所造成的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我国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把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常见的致病因子有各种致病微生物、真菌及其毒素、天然毒素、寄生虫和有毒化学物等。 我国将食源性疾病分为食源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 食源性传染病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 如伤寒、霍乱、甲肝、菌痢等, 其暴发按传染病疫情处理;食物中毒定义为非传染性的急性和亚急性食源性中毒性疾病, 其群体性事件按食品安全事故处理;但也有一些介于食源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之间的食源性疾病, 如非传染性的慢性或亚慢性中毒 (例如三聚氰胺事件、“大头娃娃”事件等)。 1.2 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的应用数据分析 自1985~2003年, 群发性食源性疾病共发生26 894起, 发病人数722 322人。2004年监测网地区共收到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627起, 累计发病14 995人, 死亡53人;其中暴发事件612起, 累计发病14 980人, 死亡48人。2005年监测网地区共收到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495起, 累计发病10 189人, 死亡48人;其中暴发事件485起, 累计发病10 179人, 死亡45人。2006年监测网覆盖地区共收到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604起, 累计发病13 859人, 死亡72人;其中暴发事件594起, 累计发病13 849人, 死亡67人。香港1997~2009年共发生食物中毒8 395起, 发病34 708人, 死亡2人;2007~2009年年均发生食物中毒549起, 发病2 026人。2008年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报告暴发事件1 034起, 累计发病23152人, 其中住院1 276人, 死亡22例。由此可见, 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监测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 中国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状况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国内部分省份一直保持下降[8~9], 但有些省市的发病率起伏不定, 降中有升[10~12]。全球范围监测数据亦表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1.3 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 食源性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食品中生物或化学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另一类是由食品中生物因素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目前已知有2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已报道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有250种之多, 其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它为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按2004~2006年的监测数据表明, 我国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原因, 按事件数和患者数进行排位, 其顺位为微生物性病因、化学物、动植物[3~5], 其2006年微生物病因占暴发事件总数的48.3%、发病总人数的63.3%, 化学物占暴发事件总数的24.8%、发病总人数的15.5%, 动植物占暴发事件总数的23.5%、发病总人数的17.7%。南宁市2006~2008年食源性疾病发病由微生物引起的发病起数和病例数分别占各自总数的47.75%、69.45%, 有毒动植物引起的分别占20.72%、11.98%, 化学性分别占总数的9.01%、1.70%。农村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与流行主要以食用被大肠埃希菌与沙门菌污染的肉制品及有毒菌类 (毒蘑菇) 所致。1996~2008年, 辽宁省农村地区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12起, 发病4 569人, 死亡30人;引起暴发事件的食品主要为肉制品 (23.2%) 、毒蘑菇 (23.0%) , 其次是粮食类 (17.4%)。2001~2009年, 香港6 29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