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明清时期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 云南省广泛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即德宏、滇西、元江和京东沿线。在元明清时期,主要是酋长之地。元代,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实际处于空白状态。明清时期,随着统治的深入,在大一统的格局下,云南傣族地区的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较大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变落后习俗以及维护边疆安全,均起到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学界对明清时期傣族地区教育的整体状况、发展特点及其影响,虽有所涉及,或多语焉不详,或局部言之而整体状况模糊,或统而论之忽略各地差异,或以古论今而历史证据薄弱。整体上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很有必要。 一、 百夷、白夷、伯锚、汉摆夷 傣族名称,历代不一。唐代始有较确切记载,根据生活习俗,被称为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绣脚蛮、茫蛮、白衣蛮、崇魔蛮,茫蛮中又有茫天连、茫吐薅、大睒、茫昌、茫鲊、茫施等不同种类。[卷四,名类第四];[卷222下,南蛮传下]1元代称金齿百夷,或分称金齿、百夷、白夷、白衣,偶有称僰夷、僰蛮者。[诸夷风俗];[招捕总录];[卷29,泰定带本纪一;卷61,地理志四]明代多称百夷、僰夷,间或称白夷,又将今德宏傣族为主的部分称大百夷,今西双版纳傣族为主的部分称小百夷。[卷6百夷传];[卷16,僰夷风俗 ]清代或沿称百夷、白夷、伯彝、僰夷、僰彝,或改称摆夷、摆彝;有的把大百夷称作旱摆夷或汉摆夷,小百夷称作水摆夷;或云居水滨者为水摆夷,居山巅者为旱摆夷;普洱府的一部分,则被称作花摆夷。[卷24,土司·附种人];[卷18,卷186,卷187] 明代前中期,傣族分布涉及西南边疆大部,仅麓川思氏控制而以今云南德宏为中心的“大百夷”地区,即“东接景东府,东南接车里,南至八百媳妇,西南至缅国,西连戛里,西北连西天古刺,北接西番,东北接永昌”,[卷10,百夷传]囊括了除车里(今西双版纳)、景东等地之外今中缅边境两侧的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但在宣德二年(1427年),东南部宁远州的“百夷”聚居区被安南(今越南)黎氏王朝占去;其后至明末,部分靠外而“百夷”较集中的孟养、木邦、孟艮、八百、老挝等土司地区先后被缅甸洞吾王朝攻占而脱离云南,原辖于中国的“百夷”成为地涉多国的跨境民族;云南管地内,主要集中于车里宣慰司,永昌、景东、镇沅、孟定、元江等府,威远、湾甸、大侯等州,南甸、干崖、陇川等宣抚司,孟连、勐缅、者乐甸等长官司各地。另外四川西南建昌卫(治今四川西昌)、会川卫(治今四川会理)、盐井卫(治今四川盐源)等地,有部分“白夷”杂居。 清代的傣族,其分布基本承袭明末,靠内地区则范围有所扩大,“云南、曲靖、临安、武定、广南、元江、开化、镇沅、普洱、大理、楚雄、姚安、永北、丽江、景东十五府皆有之,随各属土流兼辖,与齐民杂处”,但总体上仍以滇西、滇西南的腾越厅(治今腾冲)、顺宁府(治今凤庆)、普洱府(治今宁洱)、景东厅(治今景东)、镇沅厅(治今镇沅)、元江州等地为其传统的主要聚居区。[卷183,南蛮志三之二·种人二] 二、 明代云南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儒学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廷“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二十九年,重申“设云南诸路学校,其教官以蜀士充”。[卷81,选举志一]但元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并不稳固,对边远土司地区更难深入控制,设学措施效果有限,故延祐六年(1319年),又有“省云南大理、大小彻里等地同知、相副官及儒学、蒙古教授等官百二十四员”之令。[卷26,仁宗本纪三]元代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实际处于空白状态。 明王朝建立后,为扩大和巩固统治基础,培养维护封建政权所需的各类人才,大力推行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和兴建学校,中央设国子监,地方设府、州、县学(各地或称学宫、庙学、儒学),及社学、书院、医学、阴阳学等。洪武十五年云南平定,官府即着手修建恢复省内各地儒学。十六年正月,朱元璋通过礼部下诏云南:“府、州、县学校宜加兴举,本处有司选保民间儒士堪为师范者举充学官,教养子弟,使知礼义,以美风俗。”[卷4,p.559]基于边疆地区土官土司众多的特点,于洪武二十八年六月诏谕礼部:“边夷土官皆世袭其职,鲜知礼义,治之则激,纵之则玩,不预教之,何由能化?其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礼争斗之事,亦安边之道也。”[卷239,明太祖实录]成化十七年,明宪宗同意云南巡抚吴诚“令土官衙门各边应袭子,于附近府分儒学读书,使知忠孝礼义”,以改变不良习俗而息争袭之弊的请求,下令云南土官各遣应袭子弟就学,并须听从提学官稽考。[卷212,明宪宗实录]随着中央与地方一系列措施的推出,云南各地办学的步子不断加大,元江、永昌、景东等傣族分布区先后设置各类儒学。 元江为明代云南最早设置儒学的傣族聚居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以傣族土官那荣任知府的元江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