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钊对莺莺的情感态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钊对莺莺的情感态度 理想的婚姻应该是爱情的转移和结果,理想的爱情和职业也应该是统一的。然而,客观地说,在古代和现代,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现爱情与婚姻、爱情与事业的完美结合并不困难。中唐诗人元稹爱情、婚姻、事业的经历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复杂心态可以说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而这也正是造成对元稹情感生活、价值取向歧评的重要原因。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中写道:“纵览史乘, 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 往往与道德标准及社会风习之变迁有关。当其新旧蜕嬗之间际, 常呈一纷纭综错之情态, 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 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 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 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 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 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 而其贤者拙者, 常感受苦痛, 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 则多享受欢乐, 往往富贵荣显, 身泰名遂……然则微之乘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及习俗并存杂用之时, 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 巧宦自不待言, 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他因而定元稹“人品虽不足取, 而文采有足多者”。单就元稹人品与文采而言固然不错, 然而若将人品与文采析而言之, 虽在某些方面有助于理解元稹诗文, 却难以了解从他的诗文中所透露出的更为丰富、复杂、耐人寻味的情感和心态。因此有必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一 “更自由”的情感表达 《梦游春七十韵》是元稹艳情诗的重要代表作。《才调集》中收录了许多元稹所作的艳诗, 其中一小部分是在元稹与莺莺相恋时写的, 其余多是追忆之作, 这首《梦游春七十韵》也被收于其中。此诗名为“梦游春”, 自然是由梦而发, 而这梦中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 而且确是为了莺莺。诗中云:“觉来八九年, 不向花间顾。”由于此诗作于元稹初至江陵的元和五年,向上推八九年当是贞元十七、十八年。据《莺莺传》载:张生解救崔氏母女后, “十余日, 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 令于军, 军由是戢”。按《旧唐书》:杜确被任命为河中尹、河中绛州观察使是在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丁酉。《莺莺传》又记张生初次私会莺莺之期:“是夕, 岁二月旬有四日矣。”则当是贞元十六年二月。二次别莺莺后又记曰:“明年, 文战不胜, 遂止于京。”这里的“明年”即指贞元十七年, 到写《梦游春七十韵》的元和五年, 时间过去了九年, 这正与《梦游春七十韵》中所写的“觉来八九年”相合。因此, 可以认定元稹《梦游春七十韵》中所记之“梦”其实就是他早年与莺莺的恋爱经历的曲折再现。《梦游春七十韵》又云:“帘开侍儿起, 见我遥相谕。”而《莺莺传》中写张生与莺莺的交好系由侍儿红娘促成, 这也证明了这段梦游的经历还是对当年情事的摹写。 《梦游春七十韵》中作者的态度揭示了他并未忘情于莺莺。先看初次见面的场景:“长廊抱小楼, 门牗相回互。楼下杂花丛, 丛边绕鸳鹭。池光漾霞影, 旭日初明煦。”如此幽雅美好, 让人不禁联想起《诗经·郑风·溱洧》中所描绘的“溱与洧, 方涣涣兮”, 以及汉代古诗《兰若生春阳》中所描绘的“兰若生春阳, 涉冬犹盛滋”等情境。于此, 我们可察觉诗人还在深深眷恋着莺莺。试问如果作者回忆的是已与之绝情的女子的交往, 还能有如此美好的记忆吗?从常理而言是断乎不可能的事。 其次, 诗中对莺莺形貌的描绘也透露了一些端倪:“鲜妍脂粉薄, 暗淡衣裳故。最似红牡丹, 雨来春欲暮。”这段描绘也曾出现在元稹的《莺莺诗》中:“殷红浅碧旧衣裳, 取次梳头暗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日, 牡丹经雨泣残阳。”这两段明显有着因袭的痕迹, 旧衣淡妆是莺莺打扮上留给诗人的深刻印象, 而带雨的牡丹反复再现更表明了这一美好情景在诗人心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他所一再怀念、反复咏叹的, 不仅仅是一位过去的恋人、一些风流的往事, 这带雨的牡丹中萦结着的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和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当往事渐远渐淡而新愁纷至沓来之时, 元稹还在诗中咀嚼着这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不得不承认他对莺莺“始乱终弃”却又思念不绝, 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忘情。 第三, 作者在时隔八、九年后仍记得一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诗中有云:“獢犭圭睡犹怒。”这一意象还出现在元稹的《春晓》诗中, 其诗写道:“半欲天明半未明, 醉闻花气睡闻莺。犭圭儿撼起钟声动, 二十年前晓寺情。”据《莺莺传》所述, 元稹与莺莺的恋爱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 所谓“晓寺情”则指这段恋情无疑。而且诗中含一“莺”字, 很可能与《春词二首》一样是借嵌字暗指莺莺。《莺莺传》中写二人初次在西厢欢会:“有顷, 寺钟鸣, 天将晓, 红娘促去。”寺钟打断了元稹的良宵春梦, 故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二十年后听到钟声自然激起往事之想。元稹在八、九年后回忆这段恋情时, 想到了“獢犭圭”, 在二十年后的回忆时,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