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叙述者、叙事角度和叙述性描写.docx

高中语文:叙述者、叙事角度和叙述性描写.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叙述者、叙事角度和叙述性描写 ——从叙事学的角度谈《祝福》的教学解读 罗宏丽 2017年语文高考全国 I 卷考了赵长天的小说《天嚣》: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每点2分) 这个题目出现以后,让语文教学界一度处于失语的状态,平时我们娴熟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这里统统回避;从情节、人物和主旨角度解题的一套成熟的模式,这里全成了摆设。因为,命题者引进了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一个较为陌生的理论——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和命制题目。为此,很多学校在高三复习时恶补叙事学的知识,但似乎效果不佳,考生除了生硬地搬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名词术语外,无法真正走入文本,深入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作品的氛围。笔者认为,应该在高一高二的日常教学中引进叙事学的理论来解读文本,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答题规范,方能正本清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文章以鲁迅传统名篇《祝福》为突破口,尝试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一、倒叙的运用 陈平原说:“如果说‘新小说’家学会借倒装叙述来更有效地讲述故事的话,‘五四’作家则学会借交错叙述来更真切地表现人物情绪和突出作品的整体氛围。”[1] 《祝福》是成功运用倒装叙述手法的典范。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祝福》为什么要从祥林嫂之死写起?面对这样的题目,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打开思路:(1)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力;(2)开篇集中笔墨描写年终祝福的情景,与小说的主旨有关。但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答题只能得一半的分数,因为叙事强调“人物情绪和突出作品的整体氛围”,为此,还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完善答案;(3)在开篇描写年终祝福的场面,形成一个热闹而又沉闷氛围,为主要人物祥林嫂出场做铺垫;(4)关注叙述者对这个场面的态度和情绪。“我”是带着嘲笑的口吻来叙述祝福的场景的,为下文和四叔的冲突、对祥林嫂的同情做铺垫。请关注四个关键词:人物、主旨、氛围和情绪,叙事学语境下的文本解读,常常与之有关。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叙述者”这个词。 ?二、叙述者的选择 一篇优秀的小说,选择谁作为叙述者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小说在叙述者的选择方面尤其讲究。他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个中年知识分子,《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祝福》中的“我”则是一个返乡青年。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返乡青年作为叙述者呢?对祥林嫂最熟悉的人应该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最亲近的人应该是柳妈,在鲁镇最有权威的人应该是鲁四老爷,作者都没有选择他们作为叙述者。卫老婆子和柳妈固然熟悉祥林嫂,也对她有一定同情,但是由她们来叙述故事,作品叙述的中心就落在阿毛之死和祥林嫂改嫁等八卦的故事,而无法走进祥林嫂痛苦的内心世界;由鲁四老爷来叙述故事,更多关注的是她的改嫁和劳力,叙述者只有满眼的鄙视,不会带有任何同情的语气。由“我”作为叙述者,无论是身份还是性格都最为合适。首先,我是个受过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对于鲁镇的习俗带着抵触和警惕的情绪,这样,就更容易去关注一位处于弱势的女人。其次,“我”只是个返乡知识分子,无金钱也无地位,除了对祥林嫂有一定的同情心以外,对她不能有实际的帮助,不会影响主人公的运数。更重要的是,“我”还是一个“不可信”的叙述者。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将叙述者分为“可信的”与“不可信的”两种。前者变身为叙述者,其信念、规范与隐含作者是一致的;后者则是和隐含作者的信念和规范完全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叙述者。[2]《祝福》中的“我”,就是一个“不可信”的叙述者。开始的“我”是可信的,对鲁四老爷充满厌恶、对祥林嫂充满同情,和隐含作者的信念和读者的观念是一致的,但是,当祥林嫂开始追问灵魂的有无时,“我”就开始逃避了: 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我”以“说不清”来搪塞祥林嫂,甚至开始推卸责任,认为以后发生什么事,都和自身没有关系了。“我”这时的立场开始转变,由一个“同情者”转为“敷衍者”,读者对“我”也开始警惕,他的叙述也变得不可信了。再来看下边的文字: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通常的教科书往往把“渐渐的舒畅起来”理解为“反语”,表达了“我”激愤的心情。其实,从叙述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解是错误的。“我”这时已经决定返回城里,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离开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离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