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蝗虫卵蜂scelioorenalisdodd生物学特性研究.docxVIP

东方蝗虫卵蜂scelioorenalisdodd生物学特性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方蝗虫卵蜂scelioorenalisdodd生物学特性研究 钩子细蜂科(黑卵蜂科)是蝗虫科中唯一的真正繁殖性天敌。这项工作容易将蝗虫卵用于饲养。这也是世界上报告的最有效的预防蝗虫疾病的天敌之一。目前,Scelio pembertoni已被成功饲养, 应用于中华稻蝗的生物防治 (王振平等, 1999) 。我国记载的寄生蝗虫的黑卵蜂有:蝗黑卵蜂S.ovi、飞蝗黑卵蜂S.uvarovi、尼黑卵蜂S.nikolski(王振平等, 1999) 。其中, 飞蝗黑卵蜂是以东亚飞蝗卵为主要寄主, 在洪泽湖地区一年发生3代, 以第3代蜂卵在秋蝗卵内越冬, 一般年份的寄生率在10%左右, 个别年份可达50%, 局部蝗区有的年份寄生率可达90% (姬庆文, 1985) 。在澳洲,S.fulgidus(C. ) 对澳洲流行蝗C.terminifera的寄生率可高达90% (王振平等, 1999) 。黑卵蜂的迁移能力不强, 其分布主要受寄主分布范围的限制, 但是也有报道黑卵蜂被寄主携带迁移的现象, 如S.fulgidus可由寄主C.terminifera携带在气流中迁移到相同区域 (Farrow, 1981) 。东方蝗卵蜂S.orientalisDodd是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Will.卵的重要寄生性天敌 (刘婷等, 2008) , 有必要对此蜂生物学特性展开研究, 为越北腹露蝗的生物治蝗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害虫的来源 2006年9月份从广东省连州市一河滩采集越北腹露蝗卵块, 带回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保存。 1.2 成蜂养殖 将卵块放在28℃人工气候箱 (宁波江南仪器厂, RXZ型) 中培养60 d, 再经5℃处理30 d后, 放回28℃下培养, 每日记录羽化出的成蜂个数。将羽化后的成蜂放于15 cm×15 cm×6 cm的塑料盒中, 以5%的葡萄糖溶液喂养;并收集死亡的成蜂, 保存在80%的酒精溶液里。 1.3 体视镜观察 每隔一段时间将卵块剥开检查卵粒:先将卵粒浸在脱壳液 (80% C2H5OH 10 mL, KOH 2 g, 30%H2O23 mL) 中1~2 min, 待卵膜溶解后用清水洗净, 放在体视镜下观察蝗卵的寄生状况。解剖雌蜂的卵巢观察卵的形态:先将雌蜂的腹部切下, 用镊子和解剖针将腹部剖开, 轻轻取出卵巢放在滴有1滴清水的载玻片上, 然后盖上盖玻片, 轻压盖玻片, 使卵散离出来, 放在体视镜和显微镜下观察。 1.4 非均质比和配体行为的观察 待东方蝗卵蜂全部羽化后, 收集标本, 在体视镜下检查记录东方蝗卵蜂。观察成蜂的交配行为, 并作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虫6个龄期 东方蝗卵蜂卵、幼虫、蛹都在越北腹露蝗卵内发育, 直至羽化成蜂后破卵而出, 1粒蝗卵只出1头蜂。 东方蝗卵蜂卵为典型的纺锤型 (图1A) , 前端较大, 后端卵柄细长, 卵通过卵柄吸收营养物质, 逐渐长大。卵长0.88 ~ 1.44 mm, 宽0.08 ~ 0.17 mm。 幼虫有2个龄期。1龄幼虫未分节, 上颚突显, 身后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此时寄生卵的颜色要深于正常卵的颜色。2龄幼虫身体已明显具节, 几乎充满整个蝗卵, 并且卵壳变厚, 颜色更深 (图1B) 。 蛹期的头、胸、腹已清晰可见, 在蝗卵内的位置与蝗虫正好相反, 其头部朝向蝗卵的后端, 靠近微孔 (图1C) 。 2.2 雄蜂数目t 共检查了331头蜂, 雌蜂207头, 雄蜂124头。雌、雄蜂比为1:0.6, 与1:1的显著性检验z=4.56z0.01=2.58, 并不符合1:1性比, 说明雌蜂数目显著多于雄蜂 (P0.01) 。因为Scelio属的黑卵蜂具有生雄孤雌生殖的特性 (Dangerfieldet al., 2001) , 即受精卵羽化为雌蜂, 非受精卵羽化为雄蜂, 所以东方蝗卵蜂的种群数量是由雌蜂的交配率决定的。 2.3 常使用雄蜂的方式,领域外生殖器,接枝 观察发现, 东方蝗卵蜂一羽化就立即交配。雄蜂的活动能力相对较强, 羽化后主动寻找雌蜂, 先是用触角敲击雌蜂的身体, 然后爬到雌蜂身上, 不停地敲击雌蜂的触角, 之后, 雄蜂抱住雌蜂, 从腹部末端伸出外生殖器, 插入雌蜂翘起的腹部末端, 完成交配。用w=5%的葡萄糖溶液喂养东方蝗卵蜂成虫, 最多可以存活31 d。 2.4 产卵器的结构和发育时期 膜翅目雌虫的外生殖器 (genitalia) 均起源于第8、第9腹节, 特化为瓣状结构的产卵器 (ovipositior) 。Scelio属的产卵器具有伸缩性, 整个产卵系统 (ovipositor system) 为一具有收缩性的伸缩管 (telescopic tube) , 包括:生殖突基片 (gonangulum) 、生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