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

高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三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新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主要史实。本课在第二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又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但对历史人物评价、历史问题的理解仍有单线性局限,缺少一定的辩证性。因此,在教学中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创设情境、因势利导。 三、 \t /Health/ba/_blank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知道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公车上书的基本内容,培养历史共情,认识戊戌变法顺应历史潮流的历史必然。 2. 通过对比历史地图,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进步性,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概括,认识《时务报》等报刊的历史作用,感受维新人士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 3.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与历史意义,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感受维新人士的牺牲精神,认识历史的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的艰难历程。 4.认识不同史料的形式,学会对比分析,甄别利用,树立批判性思维方式。 四、核心素养: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正确认识历史叙述,并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结合地图使学生清楚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的空间位置,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讲解维新知识分子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觉醒年代》剧照 材料: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陈独秀 设问:康梁、是谁?何为“觉醒”? 【设计意图】?以《觉醒年代》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以“觉醒”为主线贯穿本课。 【新课】 (一)众醉独醒——帝阍沉沉,上书不得 【讲述】康有为人生经历时间轴 时间点1:1888年 材料一:“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 材料二:“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设问】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的内容是什么?当时的人们是什么反映? 【总结】康有为认为“帝阍(宫门)沉沉叫不得”“必合大群而后才能力厚”。 时间点2:1895年 【设问】是什么事件改变了康梁师徒俩的人生道路? (二)大梦初醒——民智骤开,士气大昌 巨人的肩膀 【图片】康有为故居雕塑 材料一:具呈举人康祖诒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设问】 1.这尊雕塑展示了哪一历史事件? 2.试着给这一雕塑命名。 3.结合材料,谈谈对“巨人的肩膀”的理解? 【总结】康有为以其一个人的觉醒点燃了一群人的觉醒,人们对他的评价由病狂到巨人的转变,背后其实是时代的呼唤,康有为选择了这个时代,时代也选择了康有为。 创办报刊、学会 【图片】《戊戌变法时期成立的学会、学堂、报馆分布图》与《洋务企业分布图》 【设问】与洋务企业分布相比,这一时期学会学堂等分布有什么特点? 【探究】维新人士为什么要办报纸宣传思想? 《时务报》1898年第52期目录选编 文章 作者 涉及领域 谕旨恭录:十一月十五日奉旨山东道监察御史著忠林补授…… / 论华人宜速筹自相保护之法(续第四十七期) 汪康年 西文译编:中外杂志:京津将造电气车路 曾广铨 试办两湖制茶公司章程 / 会报:不缠足会商例 许家惺 论胶州被占事 汪康年 【设问】 1.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2.猜测当时的人读报后会有什么感受? 材料:“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十年以后,而报馆之规模,亦可渐备矣。”——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总结】:维新派充分认识到了报刊舆论宣传的作用和它的巨大影响。思想是变革的先声,是行动的先导。 (三)维新觉醒——明定国是,变法图强 1.背景: 【图片】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材料: 光绪:“吾不能为亡国之君,如不与吾权,吾宁逊位。” 慈禧:“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总结】戊戌变法经历了一个由危机到觉醒再到维新的过程。 内容: 材料:《蜀学报》报道的内容节选 【设问】结合教材,找一找戊戌变法涉及哪些方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