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同课异构中的“同”
——记模拟课堂课例的闪光点
三四月的春天乍暖还寒,疫情亦反反复复,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的“研学之旅”。依托楼卫琴名教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借助现代的即时通讯技术,我们相继享受教授讲座、模拟课堂同课异构、学员分享等教研大餐。同课异构活动中使用的教材相同、课标相同,课程的目标都是要培养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最终目的都是立德树人,因此好课总有相似的优秀之处。学而不思则罔,学后还应顺流而下演绎教法,逆流而上归纳总结,我想尝试着归纳优秀课例中相似的闪光点,找到“优课密码”。
一.教学立意
本次活动,胡家广老师的《“观念史”侧写下的两次鸦片战争》以观念史为切入点,落脚点却是在士大夫忧国忧民开眼看世界、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战争,以家国情怀为价值立意。“观念史”侧写这一主题鲜明,且较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王立敏老师拟定的主题为《中华民族的“沉沦”“抗争”与“上升”》,价值立意依然是凸显家国情怀。这一主题也明确指出两次鸦片战争间中国的变化。乔瑞老师和何蓉老师同课异构的课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乔老师以“探寻民族主义的边界”来引领本课,最后的落脚点是国际治理,与课题呼应。何老师拟定的主题为《失衡与守衡》,紧扣教材课题与课标,价值立意在维持和平,立意高远,也极为符合课标立德树人的要求。
由此归纳可得:一节优课一定要有一个契合课题的主题,有明确的价值立意。
那么该如何选择主题,如何确定立意?我想这需要教师们平时多阅读教学专著,教师的视野与对历史的洞见决定课堂的高度;还需反复研究课标,如此可确认我们的立意与主题是否契合课程内容。
二.教学线索
每位老师都设置了紧扣主题的线索,如胡老师以观念的冲突、差异、转变这一线索来建构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知,线索清晰,三部分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知识建构也就水到渠成了。王立敏老师的线索就藏在其标题中,沉沦与抗争交织,抗争与探索中又有转变,即其标题中的“上升”。乔老师和何老师的课亦如此,此处不再赘述。身为听众,我的感受是,我能够有序地搭建我对本课的认知架构。由此再得一优课密码:要有清晰线索,线索中各部分应有逻辑且逻辑自洽。
三.问题设计
我认为这一部分最为重要,好的问题设计能激发人的求知欲,使人不自觉地沉浸于课堂中。王立敏老师设计的问题“为什么西方世界会发动战争?为什么会把矛头指向中国”、“最直接的落后的表现是什么?”“除了输掉战争,我们还输掉什么?”从原因、表现等角度设计问题,且最后两问对学生能力要求也有提高,引发学生深思。乔瑞老师也从概念、原因、意义等多个角度设问,且最后一部分亦从处置战败国到重建秩序再到当下国际治理层层深入地设置了问题。何蓉老师开始设置了“根据材料,指出协约国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这类较为简单但进口教材的问题,但随着课程的推进,一些对能力层次要求较高的问题出现了,如“你认为二战应开始于何时。请提出观点”“人类如何减少战争爆发的频率?”等等问题。三位老师都层层深入地设置问题。问题设计方面,胡家广老师的课让我留下深刻印象。下面重点谈谈这节课的问题设计。胡老师设计的问题有简单问题如“什么是观念”,借此设问来介绍概念;有“如何理解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这一渗透历史解释素养的问题,有“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为何鸦片战争的发生就具有必然性了呢“、如何看待所谓的“历史巧合背后的必然性”等等充满思辨性的问题。对”西方侵华具有必然性”这一说法,以往常常在中西对比中得出农业文明不敌工业文明的解释,甚至于套用近代救亡口号,将这说法解释为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提法长期流传于社会中,不少学生也有这样的观念。而胡老师则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来破除学生错误的固有认知,打破了思维定势。“请大家猜猜政府对下列条约哪一条最反对?”,类似这样的问题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历史理解之同情”。逻辑清晰且充满思辨的问题凸显了课程设计中蕴含的批判性思维。
在“开眼看世界“这一部分,胡家广老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问题1魏源思想觉醒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问题2他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层次水平如何?问题3这样的历史评价公正吗?“可以看到问题1较为简单对材料进行概括即可,而到了问题3则要求学生辩证思考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置问题,前一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则层次较低的学生亦可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最后一问则满足了学有余力者的学习要求。由此又得一收获: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就有可能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大教学班中实施分层教学。
明确教学立意、重视教学立意的价值取向,拟定引领全课的主题,梳理教学线索,层层深入地设置问题是优秀课例中共有的闪光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专题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专题十二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和近现代科学技术.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4 人民解放战争)专题十八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题十四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3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十八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专题二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十四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3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专题十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专题十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2 辛亥革命)专题十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