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三在课堂,我的教学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在课堂,我的教学风格 中山市华侨中学 陈建春 从某种程度来说,历史是过去,早已消逝在时间长河里,但是,历史蕴含的人文价值是值得挖掘的。在三尺讲台上,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如烟往事洞悉人生哲理,用历史之光点燃学生的生命智慧。这就意味着,教学中,我们要眼中有学生,寓未来于当下。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积极探索“在情境中讲好历史故事,在动态生成中建构知识体系,在价值引领中培育时代新人”的“三在”课堂,努力追求“叙史启智,辨理铸魂”的教学风格。 一、在情境中讲好历史故事 虽然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使我们不能直接面对历史事实,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更不能亲身去经历这些早已湮没的历史事件,但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能通过史料这一媒介来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在历史教学中,为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积极性,就应该充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围绕课程标准,精选材料,营造历史情境,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史料,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帮助学生抵达“历史现场”,不仅是适应新高考重视“新材料、新情境与新问题”的需要,更是帮助学生准确观察与体悟历史,形成正确历史观与人生观的需要。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情境”一词大量出现,总计20余处。无独有偶,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仅2万多字的篇幅里,“情境”一词出现的频率更高,多达40余处。可见,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叠加背景下,情境是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査的载体,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课教学时,我从一则预言创设历史情境。20世纪50年代,有位老牌中国观察家曾经预言:到21世纪,除了中国以外,世界将再无共产党国家。引导学生从历史的预言引申到现实课题的思考:为什么发生社会性质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吗?如何认识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在动态生成中建构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结构化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这种知识结构是由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组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促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就是改变知识学习的“碎片化”现状,形成一条有内在联系、螺旋式上升的学习链条。要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学科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能力迁移。情境和问题链的设计,是为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服务的,是为学生成长、成人服务的。教学中,通过新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并进行自主构建,以结构化的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对学生来说,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连通性和互补性,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在价值引领中培育时代新人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是历史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课的结尾,我引导学生思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活用贫困县清零的动态图,进行价值观的渗透。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自知离“叙史启智,辨理铸魂”的教学追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今后我将锁定方向,上下求索,在教书育人中追求幸福的教育人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