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隋炀帝江都诗歌风格演变
隋炀帝这一谥号是李唐王朝所封,“炀”包含了好色荒淫、背信弃义、天理不容等意,因此隋炀帝成为历代君王的反面教材,备受谴责。“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汴河怀古》),杜牧批判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巡幸游玩,导致国破家亡,这代表了历代文人对隋炀帝的主流态度。在“知人论世”和“文如其人”等观念和批评方法的影响下,隋炀帝政治上的失败掩盖了他在诗坛上的光芒,但也有眼光独到的学者看到隋炀帝的闪光点,郑振铎称他“虽是北人,所作却可雄视南士。薛、卢之流,自然更不易与他追踪逐北”[1]。
目前对隋炀帝诗歌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论述隋炀帝在南北文化交融中的重要地位,如《试论隋炀帝在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作用》[2],探究隋炀帝对江左文化的吸收,并在创作实践中呈现兼容江左与关陇的发展方向;第二,结合炀帝的文化政策,探析隋炀帝诗歌与文化政策的地位,如《隋炀帝文化政策与文学实践的研究》[3];第三,选取具体作品,或着眼于诗歌体裁、题材研究隋炀帝诗歌的艺术手法及美感,评价隋炀帝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如《隋炀帝的诗歌创作》[4]。不难发现,研究者大多结合文学史与文化史,将隋炀帝诗歌放置在整个诗歌史中考察并评定地位,以炀帝诗歌艺术特色和历史作用为焦点,尤其是将他定位为南北文化沟通融合的桥梁,而忽略了炀帝诗歌风格的演变及原因。
在诸多关于隋代诗歌或隋炀帝诗歌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中,有张玉璞的《论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隋炀帝诗歌》与杨金梅的《隋代诗歌研究》涉及隋炀帝诗歌风格演变问题。张玉璞认为隋炀帝即位后的诗风由“轻侧”转向“典则”“雅正”[5];而杨金梅认为隋炀帝即位后,对声色、物欲的过度追求导致其诗风带有轻佻、艳冶的倾向[6]。二者所持观点截然相反。张玉璞所持观点依据有二:第一,以《隋书·文学传序》所载“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7]1730为理论依据,并以《拟饮马长城窟行》《冬至受朝诗》作为例证加以说明;第二,作者从常识性的角度妄断杨广作为藩王时可以写无关政教的艳诗,但在即位后必须将文艺与政教联系起来,收敛本性,向雅正靠拢。第二个立足点完全出于主观思索,并不能作为强有力的说服材料。杨金梅论述的依据也不出《隋书·文学传序》和《隋书·音乐志》的范围,但她认识到诗风的划分不能过于绝对,不能过分胶着于《隋书》,这一观点很有见解,但她仍未厘清隋炀帝即位后诗风的演变。
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隋炀帝43首诗,其中巡游江都(扬州)的作品共7首,占现存全部诗作的16%(1)本文隋炀帝诗句依据逯钦立《隋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可见炀帝与江都之间的密切联系。在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杨广奉命任扬州总管,长达十年之久,在扬州任上,杨广表现出杰出的治世之才,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势力,赢得了政治美誉,因此扬州是杨广的发迹之地,意义非凡。从仁寿四年(604)至大业十二年(616)的十二年间,隋炀帝三下扬州,并都有相应的诗篇,这些江都游幸诗不仅是炀帝和隋王朝从兴盛至崩塌的见证,也是隋炀帝即位后诗歌风格演变的真实反映。
笔者选取隋炀帝三次江都游幸诗作为研究文本,原因有二:第一,即位后隋炀帝的边塞诗一味地表现尚武猛进和壮大豪情,诗风浑厚壮丽,宫体诗自始至终表现欢悦兴奋和志得意满,诗风清雅典制,从线性发展来看前后较为一致,都不能反映诗风波澜起伏的变化;第二,三下江都的时间分界点恰好是隋炀帝及隋王朝的两个转折点,而文学作为精神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两个转折点对于文学同样具有分水岭的意义。本文以诗史结合和新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知识,立足文本分析隋炀帝各阶段的诗歌风格特征。从创作时代背景延伸至主体心态变化,阐释诗风演变的原因。此外,本文所探究的诗风变化并不包含雄浑壮丽等共同风格特点,仅就被误以为的即位后一贯的轻佻荒淫进行阐释。
一、发端期:绚丽雅致
仁寿四年(604)隋文帝杨坚病逝,太子杨广即位。次年四月,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并发布诏书称:“听采舆颂,谋及庶民……今将巡历淮河,观省风俗,眷求傥言……其民下有知州县官人政治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循私,不便于民者,宜听诣朝堂封奏,庶乎四听以达,天下无冤”[7]63。炀帝自称巡视江淮地区是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目的,而不是后世所认为的贪图享乐。事实上,隋炀帝的诏书与实践是一致的。
(一)辨析:初下江都缘起
初次江都之行确实以政治目的为首,享乐只是巡游的附属。第一,在大业元年(605)冬十月,隋炀帝大赦江南,宣布扬州给复五年,旧总管内给复三年,很明显带有抚慰江南的意味;第二,在同行队伍中不仅有后宫佳丽,同时也有各级官员,包括薛道衡、牛弘等多闻博学的文人加强文化交流,而文化的沟通融合最终服务于政治;第三,历来认为的“种柳开河为盛游”并不完全正确,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