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畜牧经验方式游牧者将劳动力投入于饲养、照料牲畜,并努力提高其繁殖力和存活率。除放牧牲畜外,牧人们加工制作奶、毛、血等各类畜产品,或者利用牲畜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牧人们在牧业生产中安排畜群比例,是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环境中的牧草等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在传统游牧社会,畜牧者通过转场等方式,使畜群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确保畜群的合理利用。(二)中国境内的畜牧生计方式中国境内的畜牧生计方式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西麓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南至横断山脉中段,涵盖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塔吉克族、藏族等多个民族。这些民族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畜牧经济文化类型。
畜牧经济文化类型中国境内的畜牧经济文化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亚类型:1.苔原畜牧型:
以部分鄂温克族为代表,分布在大兴安岭西麓一带,是苔原地区的典型畜牧文化类型。2.戈壁草原游牧型:
以蒙古族为代表,分布在戈壁草原地区,这一地区有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化,人们过着以放牧为主的游牧生活。3.盆地草原游牧型:
以哈萨克族为典型,分布在准噶尔盆地西缘,这一地区有广阔的盆地草原,人们以游牧为主要经济活动。4.高山草场畜牧型:
以藏族为典型,分布在横断山脉中段,这一地区地势较高,以高山草场为畜牧活动的主要场所。(三)转场在传统游牧社会,转场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种重要适应性措施。以蒙古族为例,他们每年进行牲畜转场,根据季节、草场质量和水源条件有计划地划分冬春、夏秋两季营地,实现畜群的合理利用。
实例解读转场在蒙古族中的应用
蒙古族通过转场的方式,使牲畜能够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四)游牧组织游牧社会的组织形式多样,没有单一的社会组织形式。以下是两个不同游牧社会的组织形式的例子。努尔人的裂变世系系统哈萨克族的“阿乌勒”1.努尔人的裂变世系系统部落组织:以裂变世系系统为基础,形成部落组织。
裂变分支、氏族、世系群、年龄组等:社会结构层级丰富,包括裂变分支、氏族、世系群、年龄组等组织形式。
裂变世系系统通过血缘关系规模调配资源,广泛存在于非洲和中东地区。2.哈萨克族的“阿乌勒”阿乌勒是最小的社会组织单位:以血缘为基础,由10户~20户有亲属关系的人家组成。
男性长辈享有最高权威:社会结构中男性长辈享有最高权威,起到组织和领导的作用。二、游牧生态学的解释1.1优势与特点在干旱和寒冷地区,游牧生计方式拥有农耕无法比拟的优点。1.自然资源利用:-牛、羊和驯鹿等家畜能够利用人类无法消化的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食用产品。-家畜提供奶、血、脂肪和肌肉,游牧者通过畜产品充分利用野生资源。2.生存危险降低:-家畜提供对抗干旱的保障,游牧者通过畜产品贸易与邻近农区交换粮食。-可迁移性使家畜能够躲避政府税收、兵役和战乱。1.2生态学的“10%规则”为什么游牧地域没有在前工业社会中分布得更为广泛?为什么游牧适应方式没有扩展到农耕区去?1.生态学的“10%规则”:-食物链中,每一阶段只有10%的能量被提供给下一阶段。-游牧者在食物链上处于更高层位置,但农耕生计方式由于更大的劳动生产力而能够养活更高密度的人口。2.游牧与农耕比较:-农耕生计方式具有更稳定的生产力和更长久的土地利用。(二)东非家畜联合体2.1定义与特征东非家畜联合体是一种社会经济体系,以牛为主的家畜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1.家畜的社会地位:-代表社会地位和财富。-成为交换、惩罚、继承、仪式等行为的媒介。2.文化生态学分析:-最大化家畜数量是对生物群系有效利用的适应性行为。-频繁的周期性干旱驱使牧人最大化畜群数量以应对不可预测的灾害。2.2文化变迁与适应性行为1.水的所有权演变:-土默特地区水资源从“公”的属性转变为“私”。-汉族移民导致水的所有权由蒙古族到汉族的过渡。
2.文化交汇与断裂:-蒙汉交汇地带的文化现象,包括土地所有观念、异族通婚、家庭与继承制的巨大改变。三、牧业和农业的关系1.生态系统差异:-游牧与农耕基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分别具有平衡和稳定的特点。
2.文化关联的例证:-中国的农牧交接处的文化涵化,包括土地所有观念变化、异族通婚、家庭与继承制的巨大改变。四、实例解读4.1农牧交接处的变迁1.历史冲突与融合:-汉族农民向草原社会的渗入引发两种生产方式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民间水的所有权从蒙古族领主分配到汉族移民,形成“水股”制度。
2.文化生态学观点:-在蒙汉交汇地带,土地所有观念、水的管理等发生了文化相互适应和断裂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