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知识备览 诗家语.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知识备览诗家语步步为赢知识先导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独特;另外,它距离现在的语言形式又较远,给理解诗歌内容增加了难度。只有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才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所以读懂诗歌要回归本源,从理解“诗家语”开始。1.“诗家语”之变形中国古代诗人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等。①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作者所炼之“意”。例如: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活用作动词,且一旦活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肥”便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风使莺雏老,雨使梅子肥”。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②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就成了倒装语序。例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波心荡”。诗里也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为“浣女归使竹喧,渔舟下使莲动”,但词里面的倒装语序要多得多,鉴赏时一定要字字揣摩。诗词中的语序倒装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第二,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陈亮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在句中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第三,定语变化。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如陆游的《昼卧》“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实为“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又如《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实为“锦官城花重”。第四,状语后置。“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是“桃花在春风中笑”的意思,“春风”做“笑”的状语,在诗中跑到“笑”的后面去了,是状语后置。2.“诗家语”之跳跃“诗家语”是跳跃的、跨越时空的,好比中国的水墨画,存在大量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需要读者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和补充。例如《鹧鸪天》(辛弃疾):“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再次被罢官,闲居瓢泉时所作,内容写一次在乡村中的应邀赴宴。先说吆喝家人上酒,又吩咐赶快摆菜,显然客人已到,怎么接着又说殷勤好客的“野老”到词人家里来苦苦地相邀呢?下面又来个“杖藜忽避行人去”,更好像前言不搭后语,接着冒出一个“翁来却过桥”,与“野老”又是什么关系?如此读来,如入迷宫之中。原来作者用的是“诗家语”,既有倒装,又有省略。“野老”先前到词人家中苦苦相邀,在约定的日子里,他拄着拐杖(杖藜)又去迎客,走到桥边,忽然看到桥那边有一个老翁过来,他老眼昏花,看不清来人是谁,准备让那个老翁先过了桥(因为乡下的独木桥窄狭),自己再过桥去请客,但他后来终于辨认出,走来的老翁正是他要邀请的词人,就忙不迭地抢先过桥前去迎接,把客人接到了家中,“呼玉友,荐溪毛”,殷勤招待。词人把宴会喝酒放在最前面写,然后再倒回去写请客、迎客,与散文里“倒叙”的笔法有点类似,但是这中间没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