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
越冬菌核,带病种薯为重要的初侵染来源,也是该病菌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翌年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越冬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种薯、茎基部及根部等地下部引起发病,严重时在茎基部地上部分产生灰白色菌丝层.病部长出的气生菌丝,向病织附近扩展,进行再侵染,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土壤,通过雨水反溅,也可进行再侵染
病原菌的传播:远距离传播通过种薯调运和移植传播.丝核菌菌丝可以在土壤中
展蔓延一定范围进行传播,可以通过病根与健根接触进行传播.由于该病菌无性阶段产生任何泡子因此.在短期内扩展范围较窄.但是土壤习居菌为积年流行病害.容易`成较大损失。
1.1.1.3 发病条件
马铃薯黑痔病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种子质量和耕作栽培措施密切相关。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 是影响马铃薯黑痔病发生的主导因素,丝核菌在7-39C均可长,较低的土壤温度和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丝核菌的侵染,同时土温低、湿度大,种薯幼芽生长慢,不经催芽的薯块栽植后,出芽周期长,在土中埋的时间长,会增加菌的的侵染机会.结薯后土壤湿度太大,特别是排水不良,新薯块上的菌核(黑恁)成会加重(曹春梅,2009).
种薯质量:种薯生长健壮,表面光滑,无病斑及伤疤,芽眼生长均匀,井经过催芽
和脱毒处理后,种实生活力强,播种后出苗快,种苗壮实,不易受到丝核菌侵染.相反,种薯质量差,生活力弱,播种后出苗晚,种苗生长衰弱,极易感染病宅.
播种时间:播种时间过早或过迟都会引起病菌对幼芽的侵染.北方地区播种过迟,土壤温度升高.病原菌开始萌发极易引起病害发生:相反,如果播种过早.薯苗出芽缓慢,会增加病菌与种薯接触时间,导致芽腐.在南方如播种过晚,幼苗出土迟,出苗后又遇梅雨季节,湿度大,易导致病菌侵染.
耕作栽培:多年连作的田块病害发生较重,单年间作的田块病害发生较轻.管理
粗放,土壤板结,透气性不良,排水性差的地块,种薯出苗时间长,长势弱,发病较重.在雨天进行整地、做畦或播种作业,土壤潮湿.容易板结,不易幼苗萌发和出土,易遭病原菌侵染.
管理措施:施用未经腐熟的肥料,常常混有病菌的菌丝体和越冬菌核,极易造成
病原菌繁殖侵染;且肥 料在大田腐 熟发热 会伤害幼苗形成伤口,易于病菌侵染.
马铃薯黑痔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 Thanatephoruscucumeris (Frank) Donk,民千担子菌门亡革菌属: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肋izoctoniasolaniKahn. 初生菌丝无色透明状,生长较快,长满培养皿后,菌丝渐呈灰白色至深褐色,部分菌丝呈同心轮纹状分布.后期形成菌核.菌核圆形至近圆形,呈褐色至黑色,表面粗糙。菌丝分枝呈直角、近直角或锐角,近分枝处有隔膜,分枝处有缢缩.自然状况下很少发现其有性态.
病原菌菌丝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7~39C,最适温度26-30C,低于7C或高于39
它,停止生长。菌核形成温度ll~37它,最适22C,属高温型菌.菌核形成速度最低14C(lid),最高30-C(2d)(颜思齐,19”).菌丝只有85%以上才能侵染致病,湿度越大,发病率越高:菌丝在pH2.2-10.6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5.牛7.3生长坠快:阳光直射对菌丝体有明显抑制作用:紫外线对菌丝有强烈的杀伤作用:菌核对紫外线有极强的抗性:阳光直接照射对菌核形成有刺激作用,菌核形成明显快千散光和黑暗条件(徐家兰等,1994).
引起马铃薯黑痔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立枯丝核菌的AG-3融合群。但由千样本来说
或发生地的不同,马铃薯黑恁病的病原种类构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handLogan(1983)从北爱尔兰的罹病马铃薯上分离得到AG-3和AG2-l融合群,并证明AG-3比AG2-l有更强的致病性.来自美国和法目的研究表明,自马铃薯嘿恁病的罹病标本上分离得到AG-3、AG-5和AG2-l融合群,但AG-3为马铃薯黑痔病的主要致病类群(Campioneta/.,2003:Bandyetal.,1988),BainsBisht(1995)在加拿大亚伯达的南部和中部地区也发现AG-3为该地马铃薯黑疤病的主要致病群,AG-4和AG-5为次要致病群.Balalietal.(1995)从澳大利亚南部的马铃薯上分离得到AG-3、AG-4和AG-5融合群,还得到12株双核丝核菌,AG-3为主要致病群,占分离菌株数量的9()0/o,同时首次从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