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939-2021牦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范.docxVIP

DB63T 1939-2021牦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11.220

CCSB41

青海省地

DB63

方标准

DB63/T1939—2021

牦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范

2021-08-18发布

2021-09-20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63/T1939—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文件起草人:胡广卫、蔡金山、赵全邦、傅义娟、林元清、应兰、炊文婷、李秀英、张燕、李静、阚威、赵永唐、张总超、黄龙、李雪梅、陈帆。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

1

DB63/T1939—2021

牦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综合防控措施、疫情报告和疫情处置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和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9602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技术

DB63/T1269动物疫病监测样品采集、保存及运送技术规范

DB63/T1651牦牛串换检疫技术规范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牦牛结节性皮肤病

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牦牛全身性感染疫病,临床以皮肤出现结节为特征。

3.2

消毒

采用物理、化学或其他方法杀灭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

3.3

媒介节肢动物

蚊、蝇、蜱等能传播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病原的节肢动物。

3.4

无害化处理

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处理带有或疑似带有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病原体的牦牛尸体、产品或其他物品,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障牦牛健康安全。

2

DB63/T1939—2021

4诊断

4.1临床诊断

4.1.1流行特点:

呈明显的季节性,常见于媒介节肢动物活跃的夏、秋季。潜伏期28d。发病率为2%~45%,致死率为5%左右。可通过媒介节肢动物、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配种等方式进行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4.1.2临床症状:

持续发热(40.5℃以上,一周左右),流泪,流鼻涕,产奶量下降。浅表淋巴结严重肿大,四肢组织水肿。皮肤出现边界清晰的结节,尤其在头部、颈部、乳房和阴部,出现直径为10mm~50mm的高度特征性皮肤结节病变。

4.1.3剖检变化:

消化道和呼吸道以及内部器官的表面出现痘性病变。皮下病变明显。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脏肿大,心肌表面充血、出血,呈现斑块状淤血。肺脏肿大,有少量出血点。肾脏表面有出血点。气管黏膜充血,气管内有大量粘液。肝脏肿大,边缘钝圆。胆囊肿大为正常的2~3倍,外壁有出血斑。脾脏肿大,质地变硬,出血。胃粘膜出血。小肠弥漫性出血。

4.2实验室检测

按照GB/T39602给出的方法进行检测。

4.3鉴别诊断

4.3.1牛伪结核皮肤病:

病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主要在每年的6月~10月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口、鼻、颈、背、尾根及两后肢内侧皮肤出现3mm~5mm大的丘疹,不破溃、不化脓,病牛奇痒,反复摩擦,局部脱毛。用小刀刮丘疹表面可见干酪样坏死病灶,刮去干酪样坏死病灶后留有溃疡面。

4.3.2牛嗜皮菌病:

病原为刚果嗜皮菌。临床症状为皮肤出现小丘疹,分泌浆液性渗出物,与被毛凝结在一起,呈“油漆刷子”状。

4.3.3牛皮蝇蛆病:

病原为牛皮蝇和蚊皮蝇等寄生虫的幼虫。在牛背部皮肤有指头大的瘤状突起,有小孔与外界相通,用力挤压突起,可挤出乳白色虫体。

4.3.4牛疱疹性乳头炎:

病原为牛疱疹病毒2型,主要通过吸血昆虫传播,临床症状为乳头皮肤肿胀,而后患部皮肤变软、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深层溃疡,不久结痂,多数2周~3周后痊愈。

4.3.5伪牛痘:

3

DB63/T1939—2021

病原为副痘病毒。临床症状为乳头、乳房皮肤产生红色小丘疹,随后发展为水疱,最后结痂;结痂为马蹄形或圆形。病程一般为3周,但可持续数月。

5综合防控措施

5.1预防

生产中做好饲养管理,提高牦牛抵抗力,做好疫苗储备,高风险地区对牦牛提前进行疫苗免疫。

5.2治疗

由于本病具有严重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发现临床病例后不能治疗,应及时确诊按规定程序上报并扑杀。

5.3牛的移动控制

引进动物按照DB63/T1651的规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