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论丁观鹏与郎世宁的中西合璧人物画
郎世宁与丁观鹏皆是清代雍、乾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家,前者是正统派的欧洲意大利传教士画家,来到中国学习了传统中国画,后者是以传统手法为主的中国佛画家,师从郎世宁学习了西方油画。他们作为师徒,也是合作者关系,同时在内廷供职四十余年。对东西方绘画而言,这便是早期的中西融合、“国际接轨”和艺术创新。虽然二人的创新都受到了皇帝的“指导”和限制,但表现出的画面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本文选择了五件作品来进行探讨,分析中国宫廷画家与欧洲油画家在处理中西方绘画技法的融合上有什么不同,从而了解哪些技法因素是对方比较容易接受的,二位画家又是如何把握的。
一、作品分析
《弘历洗象图》(图1),丁观鹏画,纸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左下方有题款“乾隆十五年六月臣丁观鹏恭绘”,钤印“臣观鹏”“恭画”。此作乃临摹明代丁云鹏的《扫象图》,基本保持了丁云鹏画面的人物构图和古雅灵动的曲线描画风,其中普贤菩萨的形象换成了乾隆皇帝的面貌。从笔法来看,乾隆画像写实,比例关系准确,明暗关系弱化,但以线条勾勒五官及脸部轮廓,虽有中国绘画特征,但更透着西画传统要素,总体与丁观鹏风格不同。而丁观鹏的西画特征,更突出表现在该图下方的三位尊者面容上。其五官及脸部周围都布满了阴影,而这些阴影并不是特定光源下产生的,也没有与人体结构相结合,但局部的立体感建立起来,与丁云鹏传统的画面反差强烈。为了不使头部孤立,丁观鹏在衣纹线描及大象线描里也都染有暗面,微微地体现出凹凸的体积感,因此人物面部的明暗块面从视觉上看并不觉得突兀,从整体上看也十分和谐统一。
图1[清]丁观鹏弘历洗象图轴132.3cm×62.5cm纸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弘历不二图》(图2),丁观鹏画,纸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右下方题款“臣丁观鹏恭绘”,钤印“臣丁观鹏”“恭画”。该画是仿宋代传为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中的人物场景,原画描绘了维摩居士正在和前来探视的文殊菩萨交流佛法的场面。《不二图》将维摩诘居士也换成了乾隆形象,并将长卷改为立轴,添加了颜色,又由张宗仓补画了山石背景〔1〕。丁观鹏衣纹线条勾勒完全不同李公麟,多有重线,而且沿着线边缘晕染出暗面,以增加衣袍本身的立体感。所有人物的开脸皆取西洋明暗法,立体饱满,形象多有雷同。唯乾隆像写实风格突出,欧洲绘画方法显明,其中有线条勾勒轮廓。虽然丁观鹏善画人物开脸,但如乾隆般的写实人像并没有在其他人物画中有所体现。或许乾隆肖像并非丁观鹏一人创作,因为从人物神态、笔法感官更像是出自其师郎世宁之手。
图2[清]丁观鹏弘历不二图轴118cm×61.2cm纸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弘历观画图》(图3),郎世宁画,纸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左下方有画家题款“臣郎世宁恭绘”,下钤“臣观鹏”“恭画”印。由此可以得知该画是由郎世宁、丁观鹏主笔完成。画面参照了丁云鹏《扫象图》的绘画形式,描绘了乾隆帝正在观看《丁云鹏扫象图》的故事情节。乾隆命二位画家采用画中画的形式以表达他对丁云鹏绘画的喜爱之情,很是耐人寻味。从开脸来看,除乾隆帝与红衣童子有准确写实的面部造型外,其余侍者们的开脸多有概念化处理:脸型大都为椭圆形,五官也类似,眼神都有些茫然,虽然不是肖像画的纯写实手法,也没有过多的明暗,但五官的结构比例关系还是遵照了西洋画的科学性。可以推测前二者是由郎世宁执笔,而其余开脸则可能由郎世宁指导,丁观鹏参与完成。再来看衣纹线描,从多重色线的交叠及暗部晕染特点来判断应主要由丁观鹏勾勒。乾隆常把观鹏比作云鹏,并多次命其临摹丁云鹏佛画,此图采用丁云鹏绘画样式,由丁观鹏仿画线描亦是情理之事。乾隆一厢情愿地将丁观鹏以丁云鹏的古法云水描和郎世宁的写实画像相结合。虽然两者反差极大,但通过郎世宁和丁观鹏的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各取所长,使画面处理得十分和谐,远观有韵味,近看有细节,视觉效果独特。整幅画面将中西两位画家个人风格淋漓地表现出来,可谓中西融合的完美典范。
注释: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乾隆十七年(1752)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如意馆):“……传旨着丁观鹏画维摩不二图一张,树石着张宗苍画,钦此。”
《平安春信图》(图4),郎世宁画,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图中一老一少画的是雍正皇帝(左边)和其子弘历(右边)。此图已舍弃了西方油画中转瞬即逝的强烈光影对比,彰显整体的平面化。面部的晕染是在托粉的基础上吸收了达·芬奇的晕涂法,亦称“退晕式”〔2〕,将脸部刻画得极其柔和细腻;其中五官的少许灰色调用来塑造形体的体积,它不受光源限定,写实,结构准确,没有呈现中国传统的“骨法”墨线,但以朱磦色在五官、脸形及手部周围进行了总结性的勒线。或许郎世宁是借此来向中国画靠近,但这种线条仍是起到西画中强调结构的作用,并不是在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