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沉澱反應(precipitationreaction)
可溶性抗原+相應抗體肉眼可見的沉澱
1897年Kraus就發現細菌培養液(毒素)與相應抗血清混合出現沉澱1905年Bechhold把抗體放在明膠中,將抗原加於其中,發現沉澱反應可在凝膠中進行1946年Oudin報告了試管免疫擴散技術1965年Mancini提出單向免疫擴散技術,使定性免疫試驗向定量化發展免疫濁度法的出現,使沉澱反應達到快速、微量、自動化的新階段。
根據沉澱反應的介質和檢測方法的不同,沉澱反應可分為:液相內的沉澱反應凝膠內的沉澱反應
第一節液體內沉澱試驗根據沉澱現象的不同,液體內沉澱又可分為三類:絮狀沉澱環狀沉澱免疫濁度沉澱
一、絮狀沉澱試驗絮狀沉澱試驗是一項經典實驗技術。曾用於測定梅毒抗體的Kahn試驗是絮狀沉澱的代表試驗,現今已被更簡便而敏感的USR或RPR方法替代。
(一)原理抗原溶液與相應抗體溶液混合,在電解質存在的條件下,抗原與抗體結合出現可見的絮狀沉澱。絮狀沉澱易受抗原與抗體比例的影響,由此可作為最適比測定的基本方法。
(二)操作步驟1.抗原稀釋法(1)將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倍比稀釋。(2)各管加入一定濃度的適量抗血清。(3)振搖使抗原、抗體充分混勻,置37℃孵育。(4)產生沉澱量隨抗原量而不同,以出現沉澱物最多的管為最適比例管。
2.抗體稀釋法本法採用抗原量恒定與不同倍比稀釋度的抗體反應,出現沉澱物最多的管為抗體最適比例管。3.方陣滴定法抗原和抗體同時稀釋,亦稱棋盤(checkerboard)滴定法,是前二法的結合,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體的滴定並找出抗原、抗體的最適比。
(三)方法評價絮狀沉澱試驗方法簡單,設備要求低,敏感度較低,受抗原抗體比例影響非常明顯,目前多用以測定抗原抗體反應的最適比。
二、環狀沉澱試驗環狀沉澱(ringprecipitation)試驗是由Ascoli於1902年建立的一種經典的血清學定性試驗。用非常簡便的技術瞭解待測血清內是否存在某種抗原或抗體。
(一)原理把抗原溶液小心地加於已含抗體溶液的細試管液面上。當對應的抗原與抗體相遇,在介面處形成清晰的乳白色沉澱環。
(二)操作步驟1.用毛細滴管吸取抗血清加於沉澱管(內徑約1.5~2mm)底部,避免產生氣泡。2.將抗原溶液沿管壁緩緩疊加於抗血清液面上,形成清晰的交界面。3.置沉澱管於室溫下使其反應,1~5min內在兩介面間呈現乳白色沉澱環為陽性。30min仍無沉澱環出現則為陰性。
(三)方法評價該試驗是經典的血清學反應之一,簡便、快速、實用。故用於鑒定血跡和診斷炭疽(Ascoli試驗)。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敏感性較低(3~20mg/L),對含有多個抗原抗體對的反應系統缺乏分辨力。方法難以推廣。
三、免疫濁度試驗經典的免疫沉澱試驗是抗原和相應抗體在反應終點時判定結果,方法有耗時、敏感度低(10~100mg/L)和不能自動化等缺點。70年代以來,根據抗原和抗體所在液相內快速結合並產生濁度的原理,建立了免疫比濁法。臨床常用3種微量免疫技術,即透射比濁法(transmissionturbidimetry)、散射比濁法(nephelo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