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法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基于小称范畴的考察.docxVIP

英汉语法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基于小称范畴的考察.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英汉语法化进程的比较研究

基于小称范畴的考察

?

?

【摘要】小称作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表达了人类的主观化情感。本文旨在对比英汉小称范畴的语法化进程,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出发,确定小称范畴语法化的来源,即汉语中的“Z变韵”其实是来自于“子”这个语素,特别是一些合口呼的字,在Z变韵时都加上了前高特征,这一特征应该是“-子”早期读音的反映和转化。从而证明汉语并不构成例外,和人类其他语言存在共性,非常符合语法化的特点。

【关键词】小称范畴;语法化;英汉对比

【作者简介】刘陈姣(1994.02-),女,研究生,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7YCX057)。

一、前言

本文以作者母语一手语言材料为基础,以变音理论为视角,旨在探讨英汉小称语法化进程及其伴随的“音系化”进程的共性和差异。

Crystal(1997:116)曾作出关于“小称”的普通语言学定义:小称——形态学上用于表示“小”的词缀,经常引申为表示“可爱”的意思。比如意大利语的-ino,葡萄牙语的-zinho,英语中的-let。Spencer(1991:197)也指出,世界上很多语言都存在广泛使用的、高度能产的小称标记,汉语普通话和广大方言的情况也一样,存在大量的“小称”语法形式。我们认为,小称是用各种语法手段或形态标记对相对较小的事物的一种指称,有时表达喜爱之情,有时则表达蔑视之意味,本文所说的小称只限于名词。

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最常见的小称后缀是“子”和“儿”,几乎可以加在各类实体名词后;英语中表小后缀有“-let”,“-y”等,这些小称后缀只保留在个别词中,不可随意搭配。由此可见,小称范畴虽广泛存在于人类的各种语言中,但其使用范围和能产性并不一致。那是否证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极大,没有共性可言呢?

本文分别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来分析汉语方言的子变韵,从而得出了子变韵来自于“子”的证据,也证明了汉语和人类语言存在共性。在本文中,汉语主要以辉县方言Z变韵为例,特别指出“Z变韵”来自于“子”这个语素的证据,特别是一些合口呼的字,在Z变韵时都加上了前高特征,这一特征应该是“-子”早期读音的反映和转化。其次,旨在证明英语中各类小称后缀也有共同的来源,即都来自于有着特定来源的人或物(personorthingofaspecifickindoforigin),和汉语中的“子”有着相似之处,从而证明汉语和英语符合人类语言的特点,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

二、汉语语法化进程及其伴随的“音系化”进程:以辉县地区Z变韵为例

关于Z变韵,贺巍(1989:2-3)提到:名词逢词尾“-子”,在河南省北部有入声的地区,大都用变韵的方式表示,即Z变韵。Z变韵母一般适用于名词和量词,功用主要是相当于其他方言加轻声词尾“-子”字。而辉县就处于河南省北部有入声的地区,存在着大量的Z变韵。王洪君(2008:211-212)也指出:Z变韵流行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它是以韵母或声母的变化表示类似普通话“-子”尾意义的一种构词法。目前发现的方言中Z变词的链条还缺少一些环节,因此不能完全确定它的本源就是“-子”。虽然从语法上看很可能是“-子”;从语音上看,是“-子”也说的通,但演化链条并不完整,只能说Z变韵很可能是“-子”的合音,但没有十分的把握。而辉县地区的Z变韵正好处于Z变词链条上缺少的环节之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共时的材料出发,找到历史的证据,从而证明辉县方言中的Z变韵确实来自于“子”这个语素。

从共时层面分析辉县方言的Z变韵,下表列举出了辉县方言Z变韵的例子:

首先,通过特征分析可发现Z变韵母都具有“后”“高”特征,即以-u/o或者鼻音-?结尾。因此,可得出第一条结论:(1)辉县方言Z变韵具有“后”“高”特征。但是若仔细对比可发现:三个例词“粽子”、“裙子”、“孙子”的基本韵分别为“??”、“yn”和“u?n”,但经过变韵之后多出了带有“前”、“高”特征的“i”或“j”。作者认为“i”或“j”应该来自于“子”,有可能是“-子”早期读音的反映和转化。因此,我们可以从共时材料出发,找到历史的证据,得出第二条结论:(2)“后”“高”特征Z变韵音节尾成分来源于(子变韵来自

于)“子”这个语素。

但是,值得思考的一点是:一方面Z变韵母带上了“后、高”特征,一方面又多出了带有“前、高”特征的“i”或“j”。如何在“前”和“后”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作者认为“前”和“后”之间只能是具有“中间”特征的“?”。这个猜想可从附近方言中得到印证,如林州方言中的“子”读作-l??/??。

其次,我们也可从历时角度出发分析“子”的发展过程。最初,它作为一个实词出现,如“子孙”中的“子”,之后意义开始虚化,

文档评论(0)

文档服务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五年办公室经历,数据整理服务,及医院各种材料制度书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