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生化分离工程2-3-1吸附
汇报人:AA
2024-01-25
吸附分离技术概述
吸附分离操作方式及设备
吸附分离在生化工程中的应用
吸附分离实验设计与优化
吸附分离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总结与展望
目录
吸附分离技术概述
利用吸附剂与溶液中的溶质之间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力,将溶质从溶液中富集到吸附剂表面的过程。
吸附原理
具有选择性、高效性、操作简便、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吸附特点
根据吸附作用力不同,可分为物理吸附剂和化学吸附剂。常见的物理吸附剂有活性炭、硅胶等;化学吸附剂有离子交换树脂、金属氧化物等。
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溶液条件及分离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吸附剂。
吸附剂选择
吸附剂类型
吸附平衡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液和吸附剂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可用吸附等温线描述平衡时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关系。
吸附动力学
描述溶质在溶液和吸附剂之间传递速率的科学。影响因素包括溶液浓度、温度、压力、吸附剂性质等。可用动力学模型预测吸附过程的速率和达到平衡的时间。
吸附分离操作方式及设备
将吸附剂和待分离溶液混合后,静置一段时间,使吸附达到平衡。
静态吸附
在静态吸附的基础上,通过搅拌或振荡等方式,增加吸附剂和待分离溶液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提高吸附效率。
动态吸附
优点是操作简单、投资少;缺点是处理量小、吸附剂利用率低、再生困难。
批式操作的优缺点
固定床吸附器
流化床吸附器
搅拌槽式吸附器
旋转式吸附器
01
02
03
04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处理量较大的场合。
传质效率高、处理能力大、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或高粘度溶液。
适用于处理量较小、需要较高传质效率的场合。
适用于处理量大、需要连续操作的场合,具有较高的传质效率和较低的压降。
吸附分离在生化工程中的应用
离子交换层析
通过改变溶液的pH值或离子强度,使目标蛋白质与离子交换剂发生可逆性结合,实现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亲和层析
利用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如抗原-抗体、酶-底物等,将目标蛋白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凝胶过滤层析
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在凝胶过滤介质中的保留时间不同,从而实现蛋白质的分离。
利用吸附剂对酶分子的选择性吸附作用,将酶从发酵液或细胞破碎液中提取出来。
吸附法提取
离子交换法精制
凝胶层析法分离
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对酶分子的电荷作用,去除杂质离子和低分子量物质,提高酶的纯度和活性。
利用凝胶层析介质对酶分子的分子筛效应,将不同分子量的酶分离开来。
03
02
01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破碎细胞壁和细胞膜,释放出细胞内的目标产物。
细胞破碎
利用吸附剂对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吸附作用,将产物从细胞破碎液中分离出来。
产物吸附
通过洗涤去除吸附剂表面的杂质和非特异性吸附的物质,再用适当的解吸剂将目标产物从吸附剂上解吸下来,实现产物的回收。
洗涤与解吸
吸附分离实验设计与优化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
代表性原则
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消除实验误差并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照原则
对同一实验条件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重复性原则
包括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
实验设计方法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和统计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模型建立
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建立数学模型或经验公式,描述吸附分离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模型验证
通过对比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实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A
B
C
D
单因素实验
通过改变单一工艺参数,研究其对吸附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参数范围。
响应面法
利用响应面法建立工艺参数与吸附分离效果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得到最优工艺参数组合。
智能优化算法
应用智能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提高吸附分离效率。
多因素实验
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方法,研究多个工艺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吸附分离效果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组合。
吸附分离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高性能吸附剂
01
开发具有高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和快速吸附动力学的新型吸附剂,如金属有机骨架(MOFs)、共价有机骨架(COFs)等。
功能性吸附剂
02
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吸附剂,如温度响应性、pH响应性或光响应性吸附剂,以满足特定分离需求。
环保型吸附剂
03
发展可生物降解、低毒或无毒的环保型吸附剂,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03
吸附与其他分离技术耦合
将吸附与其他分离技术(如膜分离、色谱分离等)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分离效果。
01
吸附过程优化
通过改进吸附条件、优化操作参数等方式,提高吸附过程的效率和选择性。
02
多级吸附技术
采用多级吸附技术,实现目标物质的高效分离和纯化。
开发具有自适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