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过渡礼仪”视野下的黄衣佤族丧葬习俗解读
丧葬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一个民族丧葬习俗和仪式与该民族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等紧密相连,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反映和体现。“中国传统的人类学丧葬活动的研究多侧重丧式、丧葬礼制和丧葬习俗的描述记录,葬俗的来源和意义解释,以及丧葬习俗的地域差异和族群差异等,对于丧葬仪式过程本身却未给予更多的关注。”[1]但在阿普纳德·范热内普(ArnoldvanGennep)的眼中,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更是一种仪礼或仪式,他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为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
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theriteofpassage)又称生命仪礼,是范热内普在其著作《过渡礼仪》(Theriteofpassage)书中提出的研究仪式的一种理论,是“被学者普遍地接受为一种地位变化的社会机制”。(Santino2004,P368)[2](序13)范热内普用“通过仪礼”这个术语来表达“过渡仪礼”,即改变状态或地位,这种改变的主体或者是人或者是节令,或者是集体性的或者是个人性的。他认为:“每一个体总是共时性或历时性地被置于其社会之多个群体。为从一群体过渡到另一群体以便与其他个体结合,该个体必须从生至死,始终参与各种仪式。”,[2](P272)尽管这些仪式形式多有差异,但“其根本目标相同: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2](P5)他同时指出这种社会状态、社会身份的转变并非是轻而易举实现的,需要经过分离、过渡和融入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以及与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象征性的仪式才能得以完成。[3](P154-155)分离礼仪可称为阈限前礼仪,过渡礼仪可称阈限礼仪,融入礼仪可称阈限后礼仪。分离期的分离仪式是从前一种状态逐步分离的仪式;过渡阶段中的人既不是转变前的人,也非在第三阶段经过重新整合的人,而是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之中;融入期仪式,行仪式者通过正式仪式进入新的社会状态或被接受进入新的社团。由此可见“过渡礼仪”是将个体融入一个群体中并获得新地位的机制。[4]
黄衣佤族聚居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勐简乡大寨村,共有3456人,①因身穿土黄色的衣服而被称为“黄衣阿佤”。黄衣佤族属阿勒佤支系的叶荣谱系,[5](P5)族源成分复杂,相传是由佤族一支和“桂王遗种”的汉族融合而成,[6]长期在傣族文化包围圈里生存和发展。佤族文化、傣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长期交融与涵化,使黄衣佤族的丧葬仪式和祭典同其它佤族族群相差很大。为解读黄衣佤族丧葬仪式的内涵,笔者于2006年10月、2007年5月、2012年2月三次到大寨村进行田野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阿普纳德·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理论,对黄衣佤族丧葬习俗的结构和意义、功能进行理论分析,以期解读出黄衣佤族丧葬仪式所具有的象征内涵。
一、仪式展演:黄衣佤族的丧葬仪式
黄衣佤族办理丧事主要是根据死者的岁数以及离逝的日期、属相和时辰来测算下葬时间,如果下葬时间不适合的,那葬礼时间则相应要长。一般来说黄衣佤族办丧事头尾7-10天,到下葬第七天“回煞”过后,丧葬仪式结束。整个丧葬活动中,仪式众多,依丧葬仪式发生的时间顺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送终。在长辈临终时,全家人特别是直系子孙都要赶回家中,守候一旁陪伴临终之人渡过最后的日子,临终之人在全家人团圆的情境下方能安然离世。
2.报丧。家里有人死后,家人便采用敲锣或燃放鞭炮的方式通知乡里,同时派人到直系亲属家登门报丧(如果是凶死或是小孩则不报丧)。亲戚、邻里闻讯后,立即带上酒、米、盐、茶叶、草烟等食物和钱前去吊丧,同时帮助死者家人料理丧事。
3.沐浴。凡老人或成年人正常死亡的,在死者断气后,身体尚柔软之际,家人都要用蒿子水为其洗净身体。
4.装殓。身体洗好后,为死者换上新衣。衣服一般穿三层,第一层为白色,第二层为红色,第三层为花色。然后用白线将死者手和脚的拇指拴拢,并将双手合掌放于胸前。然后在死者四个不同的部位装放银或钱,一是按男左女右的习惯放一颗豌豆大的银子,意为到阴间的买路钱;二是在死者心窝上放一颗,意作死者在阴间买土地或宅基地之用;第三颗放在喉咙上,是让他(她)忘记子女后代,不要牵挂后人;四是在死者嘴里放一颗口含钱。
5.封棺。装殓后,根据佛爷测算的入棺时辰,先将棺材放置正堂中,然后将死者拇指上拴的线剪开放松,安置妥当后孝子将尸体抬入棺材中,头部安置在棺材的大端,脚则放在棺材的小端。安置妥当后再将死者的旧衣物放在尸体两侧,最后盖棺盖。
6.压棺、点灯。盖棺后,将犁地使用的犁头压在棺材上,然后在棺材的小端点上煤油灯,煤油灯在抬棺前不能熄灭。
7.守灵。孝子孝女轮流跪在棺材旁,一方面是陪伴死者,尽最后的孝道,另一方面是守护棺材,不让猫狗等动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