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先秦丧葬民俗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与先秦丧葬民俗研究

《庄子》一书民俗视野开阔,民俗内容丰富,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极高的民俗学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我们依据民俗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探求《庄子》所记录的我国先秦丧葬民俗内容以及从中反映出的相关认识和观点,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视点观察《庄子》的民俗内容和哲学思想,从而对《庄子》的民俗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有新的认识和评价。

《庄子》;先秦;丧葬民俗;视野;价值

承载庄子思想的《庄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民俗视野开阔,民俗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具有多种民俗文化底蕴,是我国古典民俗学的重要史料来源。在先秦众多的诸子著作和历史著作中,《庄子》一书在先秦民俗史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价值和理论借鉴意义都是很高的。

著名民俗学家晁福林先生在《先秦民俗史》一书中说道:“先秦民俗中,婚俗、葬俗、人生礼俗等为其大宗,内涵很广,可以说,每一方面都可以做出篇幅很长的深入探讨。”[1]的确如此,我们通过考察《庄子》,就可以看到它对先秦丧葬民俗的观察是很广泛和细致的,记录是丰富多样的,思考也是很深刻而独特的,对先秦丧葬民俗的认识和研究贡献是很大的。

一、《庄子》中所记录的先秦丧葬民俗事象

由活着到死去,这是人的生命历程的又一大变化,因此丧葬仪礼和民俗与诞生礼俗、成年礼俗、婚姻礼俗一样,既是一种个人生活仪礼和生命通过仪礼,也是一种脱离前状况的仪式和习俗。《庄子》中有不少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和生动阐释,因此相应地也就有很多先秦时期丧葬民俗事象的记述和反映。根据丧葬民俗活动过程的时间先后,简单介绍如下:

(一)对将死之人的哀伤和哭泣习俗

《庄子·大宗师》云:“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这是延续至今的送终习俗的反映。

(二)对刚死之人的吊丧、号丧、哭丧和唱丧歌的习俗

《仪礼·既夕礼》云:“乃卒,主人啼,兄弟哭,设床第当牖,即床而奠。”《庄子》中亦有相关记述,如《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大宗师》中子桑户死了,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

(三)装殓习俗

死者安葬之前要有诸多的装殓行为和习俗,如让死者身着丧服,口中含珠。《庄子·外物》中盗墓的小儒说:“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这说明死者装殓时身穿裙襦(下裳和短袄),口中含珠。《周礼·典瑞》:“大丧共饭玉含玉。”反映了周代的王室贵族在死后口中含玉放玉的礼俗,此俗后称为“琀”,又称“饭含”。如《秦围赵之邯郸》:“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死者口中所含之物有币、珠、玉、米、贝等。实际上古代民间亦流行此俗,并且流传至今,今日民间还有在死者口中放硬币、米、饭等物的习俗。

(四)埋葬习俗

《庄子》中涉及埋葬死者的习俗很多,有“卜葬”(《则阳》),即寻找安葬之所。《孝经·丧亲》云:“卜其宅兆而安措之。”邢昺注云:“宅,墓穴也;兆,塋域也。丧事大,故卜之。”《周礼·春官·小宗伯》亦云:“王崩……卜葬兆,甫竁。亦如之。”卜葬也就是相墓,后来演变为相墓术、风水术,即通过勘定墓葬的地域、方位、环境,一方面妥善安葬死者,一方面希望改变生者的命运。

我国在实行土葬之前,曾经有过野葬的习俗。《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说文》亦云:“葬,藏也,从死在草中。”“吊”的异体字写作弔,今废,它从弓从矢,确与丧葬有关。《说文》释“吊”字:“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以薪,从人持弓以殴禽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古者人民朴质,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者不忍见父母为禽所食,故作弹以除之,绝鸟兽之害。”其他典籍如《急就篇颜注》《酉阳杂俎》等都有类似说法。《庄子》中出现了用于土葬的墓塚,显然比野葬要先进一些。如《外物》中的“塚”,《徐无鬼》中的“墓”,《则阳》中的“故墓”等。

土葬需要用棺材装殓死者,同时还需要一定数量的殉葬品。《庄子》中表示棺材的词语有“棺槨”(《列御寇》)、“棺椁”(《人间世》)、“椁”(《天下》)、“桐棺”(《天下》)、“石槨”(《则阳》)、“聚偻”(棺椁,《达生》)等。表示殉葬品的有《列御寇》中的“连璧”“珠玑”“赍送”等。与之相关的词语还有“葬具”(安葬用品的统称,《列御寇》)、“翣”(棺材的装饰品,《德充符》)、“腞楯”(送棺车,《达生》)、“葬”(掩埋尸体,《德充符》)等,极为丰富。

(五)送葬习俗

即出殡,家人亲朋送死者去墓地安葬。如《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六)葬后祭祀守孝习俗

死者已逝,生者要谨守“丧礼”(《庄子·天下》),按时祭祀,尊礼守孝,以尽孝道。在“居丧”和“处丧”(《庄子·大宗师》)期间,死者亲属要穿着特定的丧服,并时时哭泣,以守孝尽哀,如《庄子·天道》所云:“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由于先秦流行厚葬久丧之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