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从汉字看我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生老病死是万物之常规.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最初只是一种简单的图像符号,是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窥探出古代社会的种种文化.作为一种民俗现象,丧葬习俗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
一、古人的丧葬观念与丧葬方式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说: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从人.《段注》中解释为: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歺人.先民认为死是生命完尽,魂魄脱离形体而去.由此可看出古人灵魂不灭的观念.然而在灵魂观念产生之前,我国先民经历过食尸与弃尸阶段.
1.人腹葬——食尸
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先民只能被动地采摘捕猎为生,出于生存的需要,吞食死者的尸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饥饿状况.这一方式可以称为人腹葬,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说:歺,列骨之残也.这种剔置人肉的行为是为食用而准备的,且这种方式在上古文献中有所记载,如《墨子.节葬》有言: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
2.野葬——弃尸
古人经历过弃尸这一阶段,即把尸体简单包裹之后扔到草莽沟壑之中.如葬字,《说文》:葬,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荐之.其中茻为草丛,死为尸体,一表示包裹或垫着尸体的草席,就是说,用草席包裹尸体之后扔在草丛中,形象地反映了远古的丧葬习俗.《易.系辞传》中提到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即把包裹的尸体扔到野外后,既不堆土也不种树来作标记.
这一丧葬方式也体现在吊字中.吊的异体字为弔,《说文》解释为故人持弓会殴禽也.其字形像人手持弓箭,这是古人将尸体扔到野外并守护尸体的形象.持弓守尸受灵魂观念影响,认为寄托灵魂的肉体被禽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尤其是亲属.然而,虽然持弓守尸可使尸体免于禽兽伤害,但风吹日晒仍会较快的损伤尸体,因而产生了土葬这一丧葬方式.
3.土葬——埋尸
我国古人除灵魂观念之外还事死如事生,人们像对待生一样赋予死以繁缛的礼节.此外,受农耕观念影响,古人信奉入土为安,土葬方式应运而生.土葬是我国丧葬文化中最重要和延袭时间最长的一种丧葬方式.人死后一般先停尸待丧,在此期间通知亲戚吊唁,经过饭琀、殓、殡等程序才会埋葬.
饭琀.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珠、玉等物,放入米贝等称为饭,放入珠玉等称为琀.置于死者口中的饭琀因其阶级地位的不同,在品种和数量上也会加以区分.饭琀的作用主要是为死者祈福与尽孝道,希望死者在另一个国度里衣食无忧.
殓.在吊唁完毕之后,就要进行入殓仪式.《玉篇.歹部》中提到,殓,殡殓也,入棺也,即将尸体置于棺椁之中.殓有大殓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一般是死后第二天举行.大殓是指收尸入棺,通常在小殓后的第二天进行.入殓前后,要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殡.尸体入殓后至下葬前要停放一段时间,称为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从歺,从宾,宾亦声.夏后殡于阼阶,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宾阶,即亲人去世之后,停柩西阶像对待宾客一样对待他(古代礼制主人走东阶,客人走西阶).在我国古代,按等级区分殡的时间,如周代一般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庶人逾月而葬.
棺椁.最初土葬时,是将尸体直接放入土坑中后掩埋,而后发展为先将尸体盛放于棺木之中而后埋葬.棺椁在古代是两种不同的装尸体的器具.《说文解字》:棺,关也,所以掩尸.《段注》: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由此可知,古代的棺有多层,内棺曰棺,外棺曰椁.棺椁是用来装尸体的,但只有未装尸体的才称棺椁,装有尸体时就称为柩.
坟墓.现在我们把埋葬尸体的地方统称为坟墓,而古代坟和墓是不同的.坟、墓二字中的义符土集中反映了土葬的特点.最初的墓是与地面平的,为了便于祭祀,便堆土为坟作为标记.土之高者曰坟,葬而无坟谓之墓(《礼记.檀弓》)即在墓穴上堆起大土堆叫做坟,没有堆起土堆的叫做墓,故有墓而不坟的说法.
除以上三种丧葬方式之外,还有其他的丧葬方式,如火葬、天葬等.
二、古文中的死亡称谓
古人一般将死亡称为死、丧、亡,又根据死者的等级地位、死亡年龄及死亡方式不同,给予其不同的称谓.
首先,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死亡称谓也显示出一定的等级性.如崩、殂、薨、卒分别指帝王之死、诸侯国君之死、大夫之死.《礼记.曲礼下》明确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以上称谓反映了古代丧葬文化中森严的等级制度.
其次,根据亡者年龄,因年龄不同,其称谓也不同.如殇、夭、寿、老等,分别指不成年而死、少壮而死、老死.同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殇又分为下殇、中殇、长殇.
最后,根据死亡的方式来分,又可分为殣、缢、殉等.殣,指人因饥饿而死;缢,从糸的字多与丝线有关,指吊死;殉,指以人或物随葬或为某种目的而死,殉葬也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我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根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