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风陵渡女娲陵地望考
风陵渡女娲陵,又称风陵、风陵堆,位于陕西潼关县、河南灵宝县、山西芮城县三县交界的黄河中流,史籍有河南阌乡县、陕西潼关县和山西河东县或永济县三说,其实所指都是同一地方。著名的交通孔道风陵渡就是因为女娲风陵而得名①。今山西芮城有风陵渡镇,但女娲陵原址本来就不在镇上,而在河中。
一
《水经注·河水四》说:“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②按:关即潼关。戴延之即戴祚,字延之。东晋江东人,曾随刘裕西征姚秦,作《西征记》2卷。《水经注》所言为专记风陵的最早的资料,“河阳”即河之北。“隔河有层阜”是说河的北岸有层叠的山丘。又《北齐书》卷24《孙搴传》有云:“会高祖西讨,登风陵,命中外府司马李义深、相府城局李士略共作檄文,二人皆辞,请以搴自代。高祖引搴入帐,自为吹火,催促之。搴援笔立成,其文甚美。高祖大悦,即署相府主簿,专典文笔。”似也可印证风陵乃潼关直北黄河北岸的一座孤耸的山丘,可以登高望远。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河东道河中府河东县载:“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五里。与潼关相对。”③说的也应是这座山丘。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四陕西华州华阴县载:“风陵堆,在潼关卫城东三里黄河北岸,北至蒲关六十里。”说的还是这座山丘。
在唐代,风陵即女娲陵因一件奇闻而轰动天下。《旧唐书》卷41《五行志》说:
乾元二年六月,虢州阌乡县界黄河内女娲墓,天宝十三载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今年六月一日夜,河滨人家忽闻风雨声,晓见其墓踊出,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二,柳各长丈馀。郡守图画以闻,今号风陵堆。
又,《新唐书》卷39《五行志》说:
天宝十一载六月,虢州阌乡黄河中女娲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乾元二年六月乙未夜,濒河人闻有风雷声,晓见其墓踊出,下有巨石,上有双柳,各长丈余,时号风陵堆。
河中的建筑雨多了水大了就会湮灭,水小了就又会浮现。天宝十三年(745年)至乾元二年(759年)时隔15年后湮灭的女娲陵重新浮现,浮现时夜晚有风雨声,大抵是暴雨之中黄河主水道摇摆使得女娲陵重见天日。湮灭的陵墓又出现了,而此时正当遭受安史之乱的大唐王朝再造重建之时,似是中兴的预兆,于是“郡守图画以闻”④。
从这一件奇特事件可看出,风陵堆除了《水经注》所言岸上的那一座,还有一座是在河的中央,如同山西赵城的女娲陵是正副陵。河中的女娲陵神秘神奇,于是以作“记”而闻名的乔潭作了一篇《女娲陵记》感叹“风涛鼓作,乃能中干外御,特立万年,其凭神可知也。”⑤中唐学者陆长源作“辨里俗流传之妄”之《辨疑志》,其中一条就是《女娲墓》,兹据罗宁《陆长源及其著述考论》引如下:
潼关北大河中有滩,出水可二三尺,滩上有一树,古老相传云本女娲墓。圣人炼石补天,缺断鳌足,以立地维,故其〔墓〕在大河中,水高与高,水下与下,盖神所扶持也,于今数千年矣。立祠于岸,载在祠典。天宝十三载秋,霖雨一百日,河水泛溢,其滩遂被洪水冲没,至今无遗迹。乃[平人]明向来皆缪耳。(涵芬楼《说郛》、重编《说郛》均题“女娲墓”)罗注:“圣人”,重编《说郛》作“女娲”。“故其”,汪本作“故其墓”,重编《说郛》作“故墓”。“祠典”,重编《说郛》作“祀典”。“平人明向来皆缪”,汪本无“平人”,重编《说郛》作“知向说皆谬”。⑥
陆长源卒于貞元十五(799年),肯定知道女娲陵“失而复得”的奇闻,但“辨疑”并不疑也不辨,或许是出于对圣人的崇敬,也可能女娲陵的奇闻根本不存在,“里俗流傳之妄”没有辨的需要。
北宋《太平寰宇记》卷46河东道蒲州河东县说:
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里,与潼关相对。有风陵城在其下。⑦
风陵故关。一名风陵津,在县南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自潼关北渡,即此处也。⑧
这是沿引《元和郡县志》。又,《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陜州阌乡县说:
女娲墓,自秦汉以来皆系祀典。唐乾元二年,虢州刺史王奇光奏所部阌乡界女娲墓于天宝末失其所在,今月一日夜,河上侧近忽闻风雷声,晓见墓踊出,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其柳各高丈余。⑨
这是沿引“两唐书”,都没有“新情况”。
二
明清时期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省府州县各级志书涉及女娲陵所在者对其都有记载,这里每省列举两种,即可见其大同小异的内容。
雍正《陕西通志》卷71《陵墓》潼关县目说:
女娲氏风陵,在城北黄河中(县志)。‘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风塠,《御览》作风堆。又引戴延之《西征记》云:‘伏羲女娲,风姓也,此当是女娲之墓。’《九域志》云:‘女娲墓在今潼关口河滩上,屹然介河,有木数株,虽暴涨不漂没也。’《寰宇记》云:‘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潼关口河渚上,有树数株,虽水暴涨,亦不漂没,人号为女娲墓。天宝十三年(754年)五月内,因大风吹失所在。乾元二年(759年)六月,虢州刺史王晋光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