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布朗族丧葬习俗研究
布朗族源于古代的百濮系统,其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隋唐时期其先民被称为“朴子蛮”、“望蛮”、“望苴子”,元代以后的史书中多称其为“蒲人”、“蒲蛮”。布朗族是云南较早的土著居民之一,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和打洛等山区,临沧市的云县、镇康、双江、耿马和普洱市的澜沧、墨江、景东、景谷等县亦有分布。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具有下列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丧葬方式以土葬为主,火葬并行
布朗族的丧葬方式以土葬为主,但佛爷、和尚和村寨头人死后则行火葬。每个村寨都有一片固定的坟地,称为竜山。竜山森林茂密,树木野草繁盛,因为竜山上的树木人们不准也不敢砍伐,故十分茂盛。
西双版纳布朗族村寨墓地,从高处到低处分为三台,高处的一台是老年人的墓地,中间的一台是埋葬青壮年死者的,最低处的一台埋葬夭折儿童。此外还有一处专门埋葬凶死者的墓地以及另外一处专门埋葬难产而死的妇女的墓地。凶死者、孕妇难产而死者均不能与一般病死者埋在一起,且难产死亡的还要剖腹取出胎儿与母体分别埋葬在不同区域。据说如果不将胎儿从母体中取出区别埋葬,胎儿会变成恶鬼害人。僧侣死后不能与俗人埋在一起,故每个村子还有一块专门埋葬僧侣佛爷的墓地。[1](P101-102)这种将死者按年龄长幼和辈分来从高到低依次安葬的埋葬形式称为台葬。且因墓地范围的局限,日久天长以后,随着死者数量的增多,只能按照辈分在原有的墓地下葬,故又形成了叠葬的情形。在同一墓地往往埋葬着同一年龄层的许多尸体,不分男女重叠相垒。尸体一般头西脚东,不垒坟,无墓标和陪葬品,墓坑较浅。[2](P263)
60岁以上老人去世一般采取火葬。另外孕妇难产死亡的、在家上吊死去的等凶死者也必须实行火葬。死者家属从家里背柴禾到墓地架起柴堆,棺材抬到墓地后,将尸体从棺材内抬出来,头西脚东平放在柴堆上,由“召曼”或会武功的年长者持火把,先念经镇邪,接着点燃柴堆焚尸。棺材、担架及随葬品等同时烧毁。骨灰由死者家属扫成一堆,堆在原地,任凭风吹雨淋,不掘穴安埋。[2](P264)[3](P132)
布朗族是山地农耕民族,畋猎经济只是一项辅助性的活动,其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土葬是农业民族的主要丧葬方式,所以布朗族的丧葬以土葬为主显得十分自然。僧侣、佛爷和头人实行火葬,这显然是受傣族丧葬习俗的影响所致。建国前,布朗族村寨大多受傣族土司统治,布朗族地区的小乘佛教亦是由傣族地区传入,故布朗族的丧葬习俗中必然地遗留下小乘佛教和傣族风俗的某些历史痕迹。
布朗族一些村寨的公共墓地,死者按老、中、幼年龄顺序分别下葬,老人必须葬在墓地的最上方,有的学者认为这体现和表明了氏族制度下尊老敬老的习俗。布朗族村寨一般无夫妻合葬墓,这也说明其个体家庭建立和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久。[4](P364)老人也往往采取火葬的形式,把老人的丧葬形式与佛爷、和尚和村寨头人的丧葬形式等同,以此表示老人不但生前受人尊敬和爱戴,死后也享有特殊的待遇和丧葬礼仪。双江邦协的布朗族老人死后,年轻人都争抢着为死者热水洗澡,换穿新衣和鞋袜,并把这看作是一件沾喜祈福的好事。[2](P265)
二、葬礼简朴,不重祭扫
布朗族丧葬较为简朴,一般人死后当日埋葬,也有停尸1~3日的。大多用竹棺装殓,只有少数人用木棺,也有不用木棺只用竹篾包裹埋葬的。亲属要为死者尸体沐浴、更衣,并用白布裹尸。墓坑较浅,尸体放入坑内后盖少量泥土,棺材连同抬尸的竹竿一起砍碎丢在墓坑上。不管什么人,也不管死于何种原因,埋葬后一律不垒坟。也不立任何标志。因为墓葬没有标志,所以挖坑时往往挖出之前埋葬的尸骨。
布朗族村寨死了人,全寨停止生产劳动一天。闻讯后亲戚及村寨成员都赶来帮忙。未成年者死亡,由家人简单安葬,相互也不必送礼。
布朗族葬后不重祭扫。在澜沧、景谷、思茅等地,一般都不供奉祖宗,只是在每年的佛教节日到佛寺念滴水经以示对死者的哀悼。[5](P837)而一些地方供奉祖宗亡灵的场所,是在家长卧铺的边柱上,由家长献祭,其他人不得碰触。到供亡灵处,必须先脱掉鞋袜。供奉亡灵,仅限于死者的下一代,即儿子供奉父母。[3](P134-135)
三、举行一系列烦琐的与死者灵魂的割断仪式,注重活人与死人灵魂的区隔
停尸期间,用茶叶、芭蕉果、饭团、腊条等东西捆在死人手上,并用一根白线拴在死人的大拇指上,泄出棺外。当抬棺材出门时,一刀把白线砍断,意思是死者从此脱离家庭,人走鬼亦走,斩断鬼魂的归路。打洛曼敬寨的布朗人在下葬前,要先由头人“达管”于寨中央祭祀寨神,同时用芭蕉叶包上草烟,“达管”将草烟割成两半,一半放在尸体边,一半由死者家属保存,表示断绝关系。若是夫妻一方先死,“达管”就割下死者的一撮头发交给其家属,表示断绝关系。[4](P363)
除了请佛爷念诵经文对死者亡灵进行超度外,还要为死者活着的家庭成员举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