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藏回两族丧葬文化哲学观
藏族和回族是共同生活在西藏地区的两大少数民族。丧葬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能在极大程度上反映本民族的特色。回族人民面对死亡的坦然洒脱、单一的土葬模式及崇尚平等、节俭、清洁的丧葬文化价值倾向都在不同层面体现了伊斯兰哲学的影子;而藏族面对死亡的欣然从容、多元化的丧葬仪式和等级性、生态性的丧葬文化价值倾向则受到宗教信仰、佛教哲学的影响。藏回两族丧葬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节俭、清洁的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具有现实意义。
在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藏,藏回两族和谐共处。作为两个相互独立又共同生活的民族,藏回两族在拥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民族文化范畴广泛,丧葬文化是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点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有力彰显。丧葬文化中体现的哲学观不仅从理论层面代表了该民族的價值取向,也为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民族文化提供了窗口。
面对死亡的态度
丧葬文化内容丰富,但面对死亡的态度、丧葬仪式的类型及丧葬文化的价值倾向最为重要,从这三方面梳理藏、回两族丧葬文化中体现的哲学观,有助于深化对藏回两族民族文化和民族哲学的认同。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面临死亡的第一感觉是忧惧或恐慌,但回族人民面对死亡的态度却与大多数人不同。回族并不畏惧死亡,死亡也并不能引起逝者亲属朋友难以遏制的悲痛。在回族的丧葬仪式中很少见到为逝者披麻戴孝,与在面临死亡时痛苦踟蹰的人们不同,回族人民能欣然接受死亡。回族为何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这样的态度。
回族人民面对死亡的坦然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伊斯兰哲学中前定观和末日观的影响。前定(gadar)是一个伊斯兰教的教义概念,是阿语“盖德尔”的音译,另译“定然”。“信前定”为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之一,其意为相信真主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并规定了他们行为与发展规律。《古兰经》中说:“他创造万物,并加以精密的注定。”“真主创造你们和你们的行为。”“凡有性命者,都要尝死的滋味。我以祸福考验你们,你们只被召归我。”正因为真主至大至能,万事万物都在真主的调度下,而死亡不过真主的前定之事,是每个穆斯林都必然拥有的经历,所以也谈不上恐惧担忧。
除了前定观给予回族人民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伊斯兰哲学中的末日观也使得后者在死亡面前更加乐观。与信前定类似,信末日也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之一,亦被称为信后世。信末日意为相信世界末日的降临,在世界末日到来的那日,所有亡者都将复活,接受至善至美的真主的审判,善者将升入天堂,永享幸福,而恶者将堕入地狱,终身受烈火焚身之苦。因此,在末日观的影响下,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开启来世生活的钥匙。虽然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吉庆的生活观,但是今生生活与后世生活相较而言,其无疑更推崇后世生活:“真主使他所意欲者享受宽裕的给养或窘迫的给养。他们因今世的生活而欢喜,然而今世的生活比起后世的生活来,只是一种〔暂时〕的享受。”
在伊斯兰教前定观和末日观的影响下,回族人民褪去了面对死亡时的畏惧与惊恐,代之以欣然接受并对来世生活美好憧憬。
相较于回族人民面对死亡时的欣然乐观态度,藏族人民似乎也并不畏惧死亡,虽然两者关于死亡的态度具有相似性,但相似行为或态度背后的原因不同。
佛教传入西藏前,藏族因民间信仰和苯教教义而拥有灵魂不死、灵魂附生的观念。在藏族人民的观念中,一个健全的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一旦灵魂远离肉体,人可能会出现神志不清等精神疾病,不过灵魂在脱离肉体的桎梏后也可以附在他物身上,如鸟类、石头等都成为了灵魂附生的对象。普遍意义上的死亡只是肉体的消亡,而灵魂是永恒的。传说吐蕃最初的几位赞普,生为天神之子,死后他们的身体和灵魂都顺着一条天绳返回到天上。
佛教传入西藏后,藏族本有的灵魂观与佛教的转世轮回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死亡观。在藏族人民们的观念中,死亡虽然意味着肉体的消弭,但灵魂是不灭的,或者可以说,灵魂不仅不因死亡而损害其永恒性,还因死亡可以转生到更好的境界。“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任何生物在来到这个世界前已经经历了无数的轮回,而现在所在的世界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只是宇宙无数世界中的一个,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来说,世界只是众生暂居的地方。”因此,受到民间信仰和佛教转世轮回思想的影响,死亡在藏族人民心中并非悲伤之事,而是通往更高境界的桥梁。
藏回两族具有类似的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其态度背后的原因既有一定的同质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回族人民的死亡观深受伊斯兰哲学中前定观与末日观的影响,而藏族人民的死亡规则是民间宗教信仰和佛教转世轮回思想交汇融合的体现,两族虽然受到不同哲学体系的影响,但不失相通之处,如都坚信来世的存在,而死亡不过是通往美好来世的必然,这是藏回两族如此平和镇静地面对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丧葬仪式的类型
宗教史学家伊利亚德认为人们所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