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性

【摘要】在《琵琶记》中,高明塑造了两位主要人物——蔡伯喈与赵五娘。蔡伯喈一心向往田园生活,孝养父母,却再三被强迫出仕,失去行动的自由。作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典型代表,这一悲剧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整个时代社会的,更是作者伦理理想的。蔡伯喈外出为官三年间,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却充满苦闷。赵五娘有贞有烈,却在失去丈夫的疼爱后,背负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受尽苦难;作者试图通过塑造“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榜样形象来为教化服务,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但榜样本身却过着充满悲剧的人生,这不得不说是一大悲剧。

【关键词】琵琶记;悲剧性;人物;时代社会;伦理理想

作为中国古代最富盛名的戏曲作品之一,高明的《琵琶记》家诵户传,领袖曲坛。作品所凸现的悲剧性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两个典型形象——“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希望通过这两个“子孝妻贤”的典型形象来宣扬风化,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但不管是从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创作的时代社会环境、还是从作者的创作动机上来说,高明的《琵琶记》都是一部十足的悲剧。

一、作品人物悲剧

高明在《琵琶记》中重点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蔡伯喈和赵五娘。黄世忠先生在《琵琶记研究》中说“蔡伯喈与赵五娘当然是不折不扣的‘孝子贤妇。但《琵琶记》与其说是一曲孝道伦常的赞歌,还不如说是一曲礼教的悲歌。因为它表述的是虔心以孝道行事的孝子的悲剧。而造成悲剧的根源却正是伦理纲常本身。”出于封建伦理纲常的压迫,剧中的两大主人公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自由,而被捆绑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上,在主人公的生活际遇中,显露出深深的悲剧性。

(一)蔡伯喈“三不从”的个人价值实现悲剧

《琵琶记》整个情节围绕蔡伯喈“辞试父不从、辞官君不从、辞婚相不从”的“三不从”展开。通过蔡伯喈意欲尽孝终养年迈父母的愿望的毁灭,最终落得“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境地来构设悲剧。

父亲逼他应试是为了光耀门楣;皇帝逼他为官是为国挑选人才;即便是动用权势逼他为婿的牛相,为女选夫也是其作为父亲的本分。这一系列合理的伦理要求使得蔡伯喈一再屈从,继而一步步彻底毁灭了自身孝养父母,携妻弄儿的个人田园生活理想。

(二)赵五娘屈从于封建纲常的情爱实现悲剧

作为一个普通的妇女,赵五娘的初衷是:“惟愿取偕老夫妻,长侍奉暮年姑舅”、“但愿岁岁年年人长在,父母共夫妻相劝酬”。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儿媳,与丈夫公婆过平平静静的生活。但在等级森严、纲纪严明的封建社会,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普通妇女对于自己的生活没有自主权,父大于子、君大于臣的纲常让她被迫陷入了悲剧的境地。

封建伦理制度自身的矛盾——“忠”、“孝”不能两全,使得被迫尽忠的蔡伯喈远离父母和妻子,不能尽孝于父母,不能给妻子美满的生活。更加迫使新婚的赵五娘在失去了丈夫的爱情之后,还不得不承担为丈夫“尽孝”的职责,为了成就“全忠全孝”的蔡伯喈,赵五娘背上了深深的情感枷锁和生活重担,这一切逼得她成为了“有贞有烈”的赵贞女。可以说,赵五娘的人生完全是被“忠”和“孝”毁灭了。

二、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社会悲剧

黄仕忠先生在《琵琶记研究》中称“戏曲史上,尚无第二部作品能够象《琵琶记》这样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生活的内涵。”从作品中,我们能够品读感受出的却不仅仅只是蔡伯喈一家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琵琶记》所反射出来的,是整个时代社会的悲剧。

(一)吏治腐败——自然灾害频发却救济不力

在《琵琶记》中,陈留郡闹灾荒,皇帝在得知灾情后即刻下旨赈灾,然而在银钱和粮草下达到灾区的路上,却被不少贪官污吏分了一杯羹。天高皇帝远,赵五娘即便心中有万般的委屈也是无处伸冤。

在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在吸收众多王朝覆灭的教训之后,最高统治者们都深知百姓对于维护自己统治的重要性。但由于二者之间根本利益的对立,统治阶级的行动,最终仍然是为维护自身的阶级统治服务的。为了满足自身的阶级利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必然存在剥削与压迫,这就必然在间接上给人民带来灾难。《琵琶记》中,赵五娘及蔡公蔡婆一家三口就是腐败统治下苦难老百姓的代表,这一苦难不仅是赵五娘一家的,而是整个时代社会所共有的,从受灾的赵五娘一家及陈留郡其他灾民身上,可以折射出整个元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境况。

(二)三纲五常——封建伦理制的戕害

元代统治者虽是蒙古族人,但在入主中原后,在政治统治上也一直沿用、普及着汉族的儒家正统文化。西汉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

作为一部为了“风化”而创作的作品,《琵琶记》中就处处体现着三纲五常的秩序。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儿子一心愿尽孝道,老父母也确实需要并盼望儿子的孝养,这二者应当是可以统一的。但是,在《琵琶记》所描写的这个封建伦理纲常统治的社会环境下,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