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琵琶记》价值估衡与评点浅析.doc

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琵琶记》价值估衡与评点浅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琵琶记》价值估衡与评点浅析

摘?要: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琵琶记》意在复古,以近乎古迹的臞仙本为底本,加以大量评点考订、校正、注释、辨析,在《琵琶记》众多刊刻本与评点本中具有代表性史料意义与理论价值。通过凌刻本与汲古阁《六十种曲》本、陆贻典抄本比照,估衡校勘性与赏评性。在对其评语指摘和解析的基础上,研究评本的特色与价值。

关键词:琵琶记?凌濛初?戲曲评点?评点研究

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南戏代表曲目,祝允明称其为“名目”①,徐渭将其与《王魁》并称南戏之首②。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明将《赵贞女蔡二郎》改编,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到二十五年(1365年)之间创作出《琵琶记》,被誉为“南戏复兴之第一杰作”。《琵琶记》既为宋元戏文之仅存,又为中国南戏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作者参与创作的戏文,代表着南戏流传至传奇兴起中的里程碑,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琵琶记》的流传与研究,得益于大量的刊刻版本,其剧本对于伦理纲常与道德典范所作的艺术化铺陈与戏剧化展演,得到读者接受,刊刻版本接连不断。清代陆贻典钞本在校抄《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自序有一句:“刻者无虑百千家,几乎一本一稿”,可见《琵琶记》一书刊刻版本数量之多。

在《琵琶记》的众多刊刻版本中,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琵琶记》意在恪守并恢复古本的原貌,以近乎古迹的臞仙本为底本,加以大量评点考订、校正、注释、辨析,兼具文献考索和学术研究的特征。探析凌评本《琵琶记》的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对于《琵琶记》研究、评点研究至曲学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

一、《琵琶记》各版本系统价值的发现

就明代而言,目前已知的《琵琶记》版本有明万历元年(1573)种德堂刻本、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汪光华玩虎轩序刻本、金陵继志斋万历二十六年(1598)刻本、明万历间集义堂刊本、明万历庚戌年(1610)夏虎林容与堂刻本、杭州起凤馆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本、明万历戊午年(1618)孟冬序刻师俭堂刻本等大量刻本,还包括其余抄本、改本等。

明代出现的大量抄本、刻本《琵琶记》是否反映了最初“元本”《琵琶记》的真实面貌,文人考究纷繁。

明代嘉靖戊午年(三十七年,1558),河间长君撰《刻〈重校琵琶记〉序》③,在序中提及,自己曾得写本、京本、吴本、徽本、浙本、闽本共四十余种,但是“好事者竟相私刻,职务新异,各以隙照,妄为异说”。此论可见当时明本《琵琶记》已经是经过“好事者”私刻改动过的“异说”,与原本相比有出入。玩虎轩主人的《琵琶记序》中写《琵琶记》所见已有七十余种,可见刻本种类越来越多,由此可推改动过的本子越来越多,与原本相比,其貌有差异。这些经过改动的本子大量流传到市面上,就形成了《琵琶记》的通行本系统。

据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琵琶记四卷附录一卷》凡例,《琵琶记》明代改本多以“古本”为号召,但确为“伪笔”,时本“颠倒讹谬”,世人无法一睹元本《琵琶记》的真容。

明末徐于室初辑《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中出现《琵琶记》曲文,《九宫正始》诞于大元天历年间,距高明《琵琶记》创作时间最近,具有参考意义。其中出现的《琵琶记》曲文与通行的时本《琵琶记》有所出入,佐证了大量的通行本《琵琶记》并非元本《琵琶记》。

关于《琵琶记》的原始面貌,学者冒广生撰写《戏言》一文中曾提及“《琵琶记》世无善本”。考究已有文献,戏曲家吴梅《霜崖曲跋》云:“假得士礼居藏元刻巾厢本当为世间《琵琶记》第一善本。”提及明南溪斯干轩校正《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二卷(简称“巾箱本”)近乎元本,此本后归暖红室,但后在《郑振铎文集》第七卷中被考据为嘉靖年间刻本,学者郑振铎认为凌初成朱墨套印本《琵琶记》(简称凌本)、巾箱本与万历二十六年陈大来《重刊河间君校本琵琶记》(简称河间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汪光华玩虎轩序刻本(简称玩虎堂本)等一并为明本。黄仕忠《琵琶记研究》认为:“晚明各种批评本均以玩虎轩本为底本。”

后,嘉靖刊本在清初重新抄录为清陆贻典抄本,即《续修四库全书》第1774集收录的《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二卷明刊本,将巾箱本与陆贻典抄本相比较,陆钞本为二卷,不分出,巾箱本则分为二卷,四十三出,第一至第二十出为上卷,第二十一至四十三出为下卷,从底本出折的情况可见陆抄本底本更早。

结合黄仕忠其他文人的考究,明代前期的《琵琶记》刊刻本对元本的改动比较少,是相对来说接近元代旧貌的本子,如陆贻典抄本、《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九宫正始》元谱本等本子,尚存古貌,近乎古迹。这些被称为“古本”就是“古本系统”,“古本”是古老的本子,即为最接近元代版本的本子。

到了明代中叶,在迎合受众审美需要、文人创作自由空间加大等多方面市场特征下,戏曲本子在形式和体制上有了新特征,文人宣扬教化,制造丰富的情节,扩大文章所描写的层面,增加文章内容,案头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