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WXPPT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山东省立医院血液科王欣2011年6月27日背景资料2004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当年共报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此外,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该类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2007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557例,死亡18例(3.23%)。山东省卫生厅9月10日通报/special/henanpichong/蜱虫致病情况,截至9月9日,山东省累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182例,死亡13例(7.14%)河南此次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背景资料背景资料河南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病因尚不明确,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既往至少怀疑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已被锁定为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Bunia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和分节段负链RNA病毒。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到本科的而得名。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view/17224.htm脊椎动物和/view/21683.htm节肢动物(/view/347095.htm蚊、/view/281311.htm蜱、/view/225826.htm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及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布尼亚病毒的变种2010年09月12日,/view/4064513.htm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view/4300068.htm新型布尼亚病毒”。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布尼亚病毒的变种卫生部组织专家制订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的感染病例,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目前《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初稿已完成。专家组已经将方案上报到卫生部,等卫生部批准后这个方案就可出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里主要是指是由一种新布尼亚病毒(Bunyaviridae)引起的新发传染病。经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病毒分离、全基因组测序、血清学等)研究,证实病原体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新病毒。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属宿主及疾病媒介布尼亚病毒属LaCrosse人:发热、脑炎牛:流产、先天缺陷内罗病毒属新疆出血热、内罗毕羊病人:出血热羊:出血性胃肠炎,、流产白蛉病毒属立夫特谷热人:胃肠炎、出血热反刍动物:坏死性肝炎、出血、流产汉坦病毒属汉坦病毒、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蕃茄斑点病毒属Tomatospottedwilt650多种植物:各种各样的症状蚊、蠓蜱白蛉蜱鼠牧草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1.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2.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发热起病,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血球不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

文档评论(0)

精选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