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原文及译文.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第一章原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文话文释义】

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不可分离,缺一不可。虽然五位一体,但层次有别,所以分而用之则误,合而用之则吉。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德,是人对于道的心得,也是万事万物受制于道的表征。德是在人的身上具体体现道的存在,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种人格化。道如规矩,而德如方圆。得道深则德也深,得道浅则德也浅。所以,德有深浅之分,德有贤愚之别。有所求必有所得,只是得之深浅,视造化之功而定。尽管如此,毕竟鱼有鱼途,虾有虾道。依德而行,人可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符合德的要求,自然界万事万物也因此各得其所。故曰,道者如河流,德者如堤岸,德高者能得上道,德弱者能得下道,各有所得也。道者如三千弱水,德者如瓠瓢,举水几何,视瓠瓢之器量而定。故德有上德与下德之分。

仁,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亲近融合之心,如水入海,如雨润土。有仁慈、聪慧、善良的情怀是促成仁的基础条件。

义,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准则。义中蕴涵着理,所以人们根据义中之理奖善惩恶;以义的原则作为建立功业的基础条件。

礼,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法则。人人遵循礼的规范,才能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才能形成正常的社会秩序。

以上五个方面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缺一不可。

凡是贤明能干的人物以及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够看清国家盛衰的规律,也懂得存亡的道理;既了解治理乱象的途径,更知晓隐退仕进的方法。其中的奥妙在于:盛衰有其规律性,成败有其定数,治乱在于能分清势之正逆,去留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因此,当条件不成熟时,甘心隐伏,静守正道,加强准备,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来临而有所行动,则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看破玄机,顺势而为则能成就绝世之功。假如生不逢时,只不过无闻于世而已,不会有大的损害。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智慧就比别人高,名气也比别人大。

【暮初评注】

人于出生之时,智力懵懂未开。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知识积累和社会历练才逐渐掌握了生存的技能。但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每一个人的生存技能千差万别,假若人与人之间相比较,一生之中所得到的利益也是多寡不均。从生物学上讲,虽然人的身体结构和基因水平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智力水平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差异性较小。但是,仅仅这样的较小差异性就使人性形成了光怪陆离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无论哪朝哪代,也无论是古代或是现代,上智下愚的社会阶层的结构分层永远存在,利益多寡的差异性也是各个时代的客观存在。

当然,处于“上智”的社会阶层不愿自己的后代沦为“下愚”的境地,不愿意自己的既得利益烟消云散;而现实中的“下愚”的社会阶层更不愿让自己的后代世世代代沦为“下愚”。因而,双方都在寻找突破这个瓶颈难题的解决办法。

但是,由于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也使人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解决办法。当然,人们是不会甘心的,找不到一条“上路”,那么就找一条“中路”。这条中路就是读书。从古到今,中国人都信奉一个理论,这就是读书做官,以争取在“仕农工商”的社会序列中处于高位。到了现代更加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谬论,妄想通过“知识”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并把取得文凭当作是进入社会的唯一敲门砖。事实上,文凭未必一定能成为晋身社会上层的通行证。知识的普及虽然有着积极和正面的意义,但是,无论怎么普及也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最多只是达到高位均衡而已。而且,这种均衡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互补平衡,并不代表知识结构的相同性。何况,所谓的“知识”还得分“有效知识”还是“无效知识”,因此,连达到上述的均

文档评论(0)

知识贩卖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