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族木质结构建筑程阳风雨桥VS三江鼓楼11报关1班1105090115曹晶玲风雨桥风雨桥是长廊式建筑,一般铺设于小溪河上,供过往行人歇息、避烈日、风雨,故得名风雨桥。桥上也是侗族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的好场所,因而又有“花桥”之称。桥礅以青石加工垒砌而成,不用钢筋水泥。桥身以木头凿榫穿枋衔接,不用一个铁钉。桥面铺以木板,再竖立架建亭廊,上盖青瓦,形成能避风雨的长廊式通道。桥上矗立着鼓楼式的亭阁,一座座亭阁和谐并列,整齐有序,亭、廊、桥一气哈成,形成一个优美的建筑。这种桥是群众自己捐钱、献工、献料、献计建成。桥成之后,便有人悄悄地在桥廊两边摆上自制长凳。冬天,还有人为行人生火取暖;夏天,又有人为行人备下清凉的泉水。独洞乡的岜团风雨桥还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走人,下层走牲畜,各不相碍,堪称一绝。风雨桥象征着侗族人团结协作的群体观念,体现侗族人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美品格。然而最能体现侗族人共性的建筑应该是鼓楼。据古歌记载,侗人原为迁徙民族,每到一地,必先建鼓楼,人们搭起临时窝棚暂住,待鼓楼落成,才开始考虑建各家各户的楼房。住的楼房高度均不得高于鼓楼。古歌云:“未曾建寨先立楼,砌石为坛祭祖母,鼓楼心脏作枢纽,富贵兴旺有来由。”程阳风雨桥三江鼓楼侗家村寨心脏的鼓楼,属木质多层塔式高亭形结构,“兼宝塔之雄伟及亭子之清幽”,其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造型体现了侗人高度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鼓楼的凝重坚实、神圣威严还传达出侗族人古朴的群体意识,象征着群体的力量紧不可摧,群体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据考证,最原始的鼓楼为一棵大树,其后发展为独脚楼,再以后发展成为现在这种造型独特的鼓楼。鼓楼位于村寨的中心,款式也略有不同。有的像宏伟的宫殿,青瓦盖顶,八面(也有四面和六面的)流水,重瓴联阁,飞檐叠翅,檐角上屹立着无数栩栩如生的飞禽;有的像巍峨的宝塔,重重飞檐,耸立着宝葫芦或金瓜,直插云天,神圣威严。鼓楼少则高数丈,多则好几层至十几层。鼓楼中央以四根巨大的古杉作擎天柱直达屋顶,四周用十二根中柱排列支撑,结构极其复杂,但不用一根铁钉。大柱、中柱、横梁、穿枋之间全以木榫、木栓穿合,扣合无缝,牢固坚实。楼内置大鼓一面,故名鼓楼。**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的三江鼓楼,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50周年县庆项目,于2002年11月建成,是当地著名的侗族民间工匠杨似玉为首的民间楼桥师傅队伍携手建造而成,集文化、观赏、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三江鼓楼创“四个”之最:
一、占地面积最大。鼓楼共有60根柱头着地,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连同装饰一新的广场,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鼓楼的落成,为侗族群众社交、集会、节日庆典提供了宽敞的活动场所。
二、高度最高。总高为42.6米。
三、楼层最多。除楼顶两层外,其余25层瓦面等距收分,层层紧缩,使楼面呈金字塔形,端庄平稳,共有27层瓦檐。每层檐角轻盈起翘,精巧的雕饰以及鲜艳的檐板彩绘,与庞大、粗犷的楼身形成鲜明对比,使轻重、拙巧、疏密、粗细、刚柔完美地结成一个整体,既悦目又赏心。
四、主柱最大。支撑鼓楼的4根杉木主柱直径均在70厘米以上。第一主柱树龄208年,胸径85厘米,长27米,第二主柱树龄206年,第三、第四主柱树龄也在百年以上。这在鼓楼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三江鼓楼在设计上取众鼓楼之长,独具特色,为增强旅游观赏功能,共设计有4层观礼台,最高一层观礼台位于25层。在鼓楼的基座石上,雕刻有反映侗族抢花炮、踩歌堂、打油茶、斗鸡斗鸟、养蚕织布等日常生活场景的浮雕,画面栩栩如生,乡土气息浓郁,处处展现出侗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侗族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