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东方朔故里考证
东方朔的里籍本来很清楚。《汉书·东方朔传》说:“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汉武帝曾因东方朔“奏《泰阶》之事”,“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金百斤”。西晋夏侯湛在他的《东方朔画赞一首并序》中更明确地指出:“夫大夫讳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魏建安中,分厌次以为乐陵郡,故又为郡人焉。事汉武帝,汉书具载其事”。上述记述告诉我们,东方朔是汉武帝时人,他的里籍是平原郡厌次县。可是,由于朝代的更替、行政区划的变革,人们对于平原郡厌次县的当今地望所在产生了争议,由此引出了东方朔故里“惠民说”和“陵县说”的长期争论。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惠民说”是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一些辞书和古代文选读本均取此说。从1982年开始,持“陵县说”的学者,王继坤、魏训田、张发颖等,先后发表了《东方朔故里考》《东方朔故里新证》《东方朔故里考辨》《错了的是叶圭绶而非颜真卿——就东方朔故里问题与吴学文先生商榷》《山东陵县出土堂〈东方合墓志〉考释》等文章,力主东方朔故里“陵县说”,认为“惠民说没有任何可靠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作为佐证,只不过是一种讹传误考而已”。为回答诸多学者的质疑,为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深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笔者不揣浅陋,做如下考证,以就教诸位学者方家。
一、“陵县说”的论点和论据
“西汉厌次和东汉厌次并非同一个地方”,学术界关于东方朔故里的分歧,归根结底是“神头说”与“惠民说”的对立。而持“惠民说”的学者又往往认为:西汉改厌次为富平,东汉又改富平为厌次,西汉厌次与东汉厌次是同一地方,并据此得出了西汉厌次是今惠民桑落墅等结论。“秦行郡县制,在境内神头镇置厌次县,属齐郡平原地,西汉末废”,“西汉厌次废弃是在西汉末年。而汉昭帝封张安世为富平侯,设置富平国是在元凤六年,当时西汉厌次尚未废弃”,“西汉厌次与西汉富平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地方,是西汉富平后改为东汉厌次”;“这样说来,西汉富平即东汉厌次,也就是今天的惠民桑落墅。而作为东方朔故里的西汉厌次绝不是今惠民。”[1]35-36
“现存陵县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的西晋文学家夏侯湛撰《东方朔画赞》(萧统《昭明文选》)碑及他本人撰写的《东方朔画赞碑阴记》(《颜鲁公文集》)是两条重要的佐证”[1]36。
“此外,陵县神头镇现存遗址、遗物也非常能说明问题。遗址除上文所述东方朔祠、东方朔墓之外,1980年文物部门又在神头镇西约200米处发现一断崖,断崖有明显的灰土层,崖内出土了新莽币‘大布黄干’和大量汉代碎砖瓦,有关部门认为此断崖当为西汉厌次故城遗址。遗物则有唐代颜真卿手书《东方朔画赞碑》和1993年新发现的东方朔墓碑等。”[2]96
由上述可知,持“陵县说”的观点认为,从史料记载来看,东方朔是西汉人,西汉的厌次在陵县;惠民县称厌次是东汉时事;并以《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赞碑阴记》与新出土《东方朔墓碑》和《东方合墓志》实物性证据,来论述他的观点。
既然争议的焦点是厌次的当今地望所在,或者更进一步说,是西汉厌次和东汉厌次是否是同一个地方,以及西汉厌次与东汉厌次的当今地望所在。我们考证东方朔的故里,就不得不对“厌次”的来历做一番系统的考察和梳理,对《东方朔画赞》及其“碑阴记”和新出土的《东方朔墓碑》和《东方朔墓志》做一考据以辨其真伪。
二、厌次的由来及沿革
(一)厌次的由来
厌次一词始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表》,爰顷(类)“以慎将前元年从起留,入汉,以都尉守广武,功侯”[3]。《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载:“孝文元年,侯(贺)嗣,五年,谋反,诛”,“六世元康四年,类玄孙之子阳陵公士世诏复家”,“七世元始三年,类玄孙之孙万诏赐爵关内侯”[4]。虽然《汉书·地理志》并无厌次县,但这些记述告诉我们,秦二世元年(前209),爰类从刘邦起兵于留,任慎将,入汉中,任都尉,守广武。高祖六年(前201),以功封厌次侯。其子爰贺,文帝元年(前179),嗣厌次侯位。五年,因谋反获罪被诛,国除。后有爰类玄孙之孙爰万,于平帝元始三年(3),赐爵关内侯。由上述可知,西汉时存在着一个叫厌次的地名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厌次的来历,始见于唐《元和郡县志》:“秦始皇东游压气,至碣石,次舍于此,因名之”。明万历十六年桑东阳、邢侗撰《武定州志》也有与此相同的记述。
明嘉靖《武定州志》在记述“桑落墅”村的来历时说:“始皇东巡,驻跸于此,桑偶落枝因名”。由此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元和郡县志》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虽然它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已无从得知。
(二)厌次的沿革
秦置厌次县,汉改为富平,后汉复故,明省。《清一统志》旧志讲:“厌次自古凡六徙”。《明统志》谓,厌次在陵县东北三十里,即今神头镇,此秦及西汉之厌次也。汉明帝更富平为厌次县,《山东通志》云,富平在阳信东南三十里,乃今桑落墅,此东汉之厌次也。晋厌次治马岭城,元魏因之。《山东通志》云,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