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M]《经典常谈》的读后感1000字7篇.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KM]《经典常谈》的读后感1000字7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篇1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1980年三

联书店重刊。作者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数

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经这本小书提纲挈领,娓娓道来,令人如闻朱

先生謦颏,不觉仰首伸眉,困倦顿消。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

史、哲学的一本入门书。一部小书,历经数年而成,可见作者一丝不

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

文化遗产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

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

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

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

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

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

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

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

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

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

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

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

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

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

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

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

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

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

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

和《史记》一样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

的华彩。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

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

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

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

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

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

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

“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

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

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

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

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

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

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

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

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

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

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

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

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

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

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

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

十里,妻子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

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

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

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

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

也是几句俏皮易懂的话语,就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

象丰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类

文档评论(0)

文库垃圾佬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这个人很懒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