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与城市化道路.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绿色”与“和谐”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美国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人和自;Dusf;现代建筑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响应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开始的一一。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深入,建筑的响应从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这是“空间”上的全面性;同时,这种全面性审视还包括“时间”上的全面性,即审视建筑的“全寿命”影响,包括原材料开釆、运输与加工、建造、使用、维修、改造和拆除等各个环节。

尽管对“绿色建筑”的内涵有各式各样的列举,范围有宽有窄,但基本上是围绕三个主题:

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

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绿色建筑必须考虑中国国情;关注普通建筑

目前,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重要的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水准的高标准的建筑,用以宣传和示范,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最广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问题,例如冬天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建筑隔声、垃圾收集、供水保障、降低釆暖费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等等。普通建筑量大面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是建筑“绿色生态”和“节能减排的主体,也是关系广大民众生活环境的民生问题。

技术策略要抓主要矛盾,多釆用被动式(Passive)措施,不能技术堆砌,片面追求高技术。要针对各地的气候条件、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水平,通过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釆用被动式措施,既保证居住的健康和舒适,又降低建筑能耗和环境影响。;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釆暖气候分区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着几亿人口。在计划经济时代,住宅和民用建筑冬季都不供暖,传统上,居民也没有住房釆暖的措施,室内热舒适性很差。夏季,气温却又很高,酷热难当,室内热舒适性也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改善室内热舒适的诉求日渐增强。今年人代会期间,该地区的人大代表发言,???求改变过去该地区冬季不釆暖的规定。现实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既有住房中,居民自发地使用釆暖空调设备迅速普及,但伴随着的是能源消耗的增加,而且因为以往房屋及其墙体和门窗并未考虑保温设计,以致釆暖空调设备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在普通住宅中(既有新建住宅,也包括既有住宅),釆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改善维护结构(墙体、屋面、门窗)热工性能,如何有效地使用釆暖空调设备,在改善室内热舒适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成为夏热冬冷地区普通住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8亿农民居住的农村住宅也应该进入发展绿色建筑的视野。对农村住宅,既要挖掘传统民居千百年来积累起的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经验,也要看到现代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巨大改变,探索适宜的绿色、节能技术策略和农村建筑设计。;中国要实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意见》在第(一)条指导思想中提出“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并在第(七)条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中要求“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

早在2007年1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监察部和审计署5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当前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不顾国情和财力,热衷于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注重节约资源能源,占用土地过多;一些建筑片面追求外形,忽视使用功能、内在品质与经济合理等内涵要求,忽视城市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忽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各地地方政府大楼;这么年多过去了,各地方政府好像没有什么反应和改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贪大求洋、浪费资源”在全国城市建设中依然存在。

所以绿色建筑评价,前提是要论证这个建筑建设的必要性,建筑面积和建筑标准是否得当,建成后的使用情况。典型的有政府大楼,面积过大,标准过高,甚至一个乡长,办公室几百平米;还有那些“豪宅”,一户300、500平米,装修和设备奢侈豪华;还有各地建的“大剧院”,使用频率很低,昂贵的舞台设备一年用不了一次,甚至从来没有用过;还有为了举办运动会、博览会建起许多场馆,赛后会后利用率很低。这些建筑有的尽管也釆用了一些绿色技术,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排放可能不高,也标榜自己是绿色

文档评论(0)

w974043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